送走平昌冬奥会,人们可能需要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奥运会失去吸引力了吗?
曾几何时,奥运会作为体育竞技的圣殿,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关注度,无人可以撼动。但这些年,人们突然发现,奥运会似乎不再那么神圣。去年,国际奥委会甚至打包搞定了2024年和2028年的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美其名曰,是维持未来11年奥林匹克运动的稳定发展,其潜台词实际上是,各国不再那么热衷于举办奥运会。雪上加霜的是,在合作了41年后,快餐巨头麦当劳也和国际奥委会正式“分手”,平昌冬奥会成为麦当劳最后一次和国际奥委会合作。紧随其后的还有花旗银行、百威啤酒等不少大型广告商,他们也相继退出了奥运会赞助的行列。
奥运会不再是香饽饽,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事情曾难以想象。
以收视率而论,平昌冬奥会似乎也令人难以满意,并未能为奥运会的颓势扳回一城。据统计,平昌冬奥会在NBC及其下属的NBC体育网、直播平台最高收视人数为1980万。与4年前的索契冬奥会相比,这个数字下降了7%。观看开幕式的人数则下降了20%。尽管为了迎合北美观众,国际奥委会破天荒将花滑比赛和其他一些热门比赛放在了平昌当地时间上午举行,但观众看来仍不买账。
当然,好消息也不少。赞助商方面,麦当劳退出后,芯片制造商英特尔迅速“补位”,宣布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TOP计划。中国赞助商依然非常踊跃,在平昌冬奥会上,中国品牌大出风头;收视率方面,平昌冬奥会在北美地区遭遇滑铁卢,但在东亚地区却高奏凯歌。开幕式实况转播,韩国三家主要电视台收视率之和为44.6%,有784万观众观看开幕式转播。金妍儿点燃主火炬的那一刻,收视率之和达到52.5%。而在中国,由于本届冬奥会时间与春节假期高度重叠,CCTV5的平均市场份额较2017年同时段增长近34%,总计有超过6.5亿观众收看平昌冬奥会的赛事转播。
奥运会失去吸引力了吗?看来不能一概而论,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公众,赞助商或转播商,奥运会至今仍是一块不可小觑的超级蛋糕。尤其在奥运会进入“亚洲时间”后,奥运会可能会获得新的关注点,我们对于奥运会的未来还不至于太悲观。
奥运会正受到职业体育、体育多元化生活化的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有另外一种活动,可以将那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奥运会不只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最为引人入胜的赛场,而且还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奥运会不只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奥运会创造运动成绩,更输出价值观:团结、进步、友谊、挑战、分享、融合……每届奥运会通常会激励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能够不断发展前进的精神基石。
无需讳言,奥运会需要改革。当前,奥运会最为人诟病的两大弊端,一是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负担过重,场馆设施赛后利用难如人意。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对奥运会失去兴趣,奥运会有失去年轻人的危险。对此,国际奥委会也正在寻找各种办法,比如鼓励节俭办赛,缩短申办时间,放宽赛馆要求,甚至改申办制为邀请制。在项目设置上更多考虑年轻人需求,进行奥运瘦身计划等。这些改革是否能见成效,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毫无疑问,改变必须发生,改变也已经发生,改变还将继续发生。
“开创奥林匹克新的地平线的一届奥运会(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PyeongChang 2018 are the Games of New Horizons)。”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对于本届盛会的“盖棺论定”,这句极具开放性的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客套和赞美,而看起来更像是为奥林匹克运动打气,是对平昌的肯定,也是对于东京和北京的期许。
于冬奥会而言,“北京时间”已经来临。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是中国无与伦比的荣耀,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责任,如何做到既全面参赛,又能取得优秀成绩,如何既让运动员安心,又能让老百姓受益,如何既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又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都是摆在东道主面前的严峻课题。
迎着奥林匹克新的地平线,北京将大有可为。
刘颖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