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昌2018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已经接过国际奥委会会旗和国际残奥委会会旗,这标志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已经进入“北京周期”。在昨天召开的本市全面推进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介绍了筹备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冬奥会筹办分五阶段进行
张建东说,北京冬奥会涉及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26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北京赛区计划有13个场馆,将承办滑冰、冰球、冰壶等全部冰上项目,以及单板滑雪大跳台这一雪上比赛项目,另外还将承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延庆赛区位于小海坨山,计划有5个场馆,将承办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项目;张家口赛区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计划有8个场馆,将承担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项目。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冬奥会筹办工作共分为5个阶段,即已经完成的基础规划阶段,现在正在进行的专项计划阶段以及后续开展的测试就绪阶段、赛时运行阶段和总结善后阶段。北京冬奥组委自2015年年底正式成立后,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筹办工作总体计划顺利实施,场馆和基础设施全面开工,竞赛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宣传推广持续升温,冰雪运动加快普及,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组委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场馆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
北京冬奥组委下一步重点工作首要的是按期完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三大赛区的场馆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新建场馆方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于2019年9月达到测试赛要求;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于2020年陆续达到测试赛要求;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将于2021年8月达到赛事要求。
改造场馆方面,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竞赛场馆将于2020年陆续达到测试赛要求;国家体育场、国家会议中心将于2021年达到开闭幕式和赛时新闻运行要求。
此外,北京冬奥组委将精心做好赛事组织和场馆运行准备工作,全方位做好赛事服务保障,做好市场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加快冰雪运动发展普及,全面加强新闻宣传和文化推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冬奥科技支撑,加大各类人员培养力度,大力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
据了解,随着筹办工作的展开,北京冬奥组委已经设立16个部门和两个运行中心,受薪人员305人,近半数具有筹办北京奥运会和申办冬奥会经验。在冬奥会市场开发中,已确定中国银行、国航、伊利、安踏、中国联通等5家企业为官方合作伙伴,并已启动特许商品试运行计划,会徽纪念邮票正式发行,特许商品销售势头良好。
尚未谋面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场馆;大家熟悉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水立方”,也将实现水转冰,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其他一些新建的冬奥会场馆,也充分融入了高科技和中国文化元素……
昨天,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记者听着规划建设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满眼看到的都是科技与人文的符号。
“冰丝带”:全球第一个智慧场馆
现代感十足的“冰丝带”,在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难点就是其长200米、宽130米的大跨度屋顶。而且,不同于一般建筑,国家速滑馆的屋顶为不规则马鞍形,更是增加了建设难度。建成后,速滑馆内部能够形成约2万平方米的无立柱空间,极大地方便冬奥比赛使用。不仅如此,索网结构更符合绿色办奥的要求,其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顶的1/4。“冰丝带”采取全冰面设计,面积1.4万平方米,近乎等同于一个田径场大小,是亚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馆,赛后还能满足3500人同时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为“三亿人上冰雪”助力。
“冰丝带”之所以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场馆,体现在智通化观赛服务、智能化场馆管理、智慧化赛事组织三个方面。届时,观众通过手机能实现无纸化入场检票、智能导引至停车位和场馆坐席、了解赛事解析和精彩片段回放;这里还有智能化的人脸识别安保门禁以及消防控制、供配电控制等。
“水立方”:摇身一变“冰立方”
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水立方”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水立方”有效利用了空腔降温技术,让空腔夹层内的热空气向上流动并与室外空气循环,可降低空腔温度10℃,从而实现“免费”为场馆降温,仅此一项每年可降低综合能耗120万千瓦时;而应用“水蓄冷”方案,可以使用夜间较低电价制冷,存储在地下水箱内,白天释放到场馆内,每年可减少夏季尖峰供电约30万千瓦时;新建的水蓄冷水池容纳游泳池转换时排出的水,每年减少水排放2000立方米。
延庆冬奥村:院落格局充满中国味
北京冬奥会新建场馆设计方案都尽可能充分利用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像北京赛区的单板大跳台,就是敦煌的飞天形象;北京冬奥村则贯穿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格局,还在景观中使用了“冰嬉图”。
延庆赛区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形式,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脉,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延庆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而建,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据透露,用地内有一处小庄科村村落遗址,在规划布局中将其保留并加以修缮,形成了独特的核心公共空间,体现了文化的传承理念。
京报集团记者 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