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18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在西安明城墙永宁门鸣枪开跑。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举办马拉松不是为了盲目追求赛事数量的增长,最重要的还是满足百姓对强健身体的向往
从4月开始,中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迎来一个“小高潮”。其中在4月15日,有近50场马拉松比赛同日开赛,超过26万人在这一天共同奔跑。有网友调侃,冬天一过,马拉松就“热”起来,催着跑友“返工上班”,比赛多得选手都不够用了。
马拉松赛事这几年迎来井喷。借着全民健身的东风,中国马拉松比赛从几年前的每年举办不到30场,迅速发展到如今的每年1100余场、参赛人次近500万的规模,从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迅速变成大众喜爱的时尚运动。
“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西安城墙马拉松” ……马拉松赛事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体生活,也有效拉动了区域消费,其所折射出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马拉松赛事的种种好处,引起许多城市的关注和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一些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赚取了旅游等诸多附加红利。
然而,比赛多不意味着“精”,更不意味着“强”。赛事数量的井喷,也给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带来一些困境与尴尬。时下,有的热门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一些新办赛事却少有人问津;各地的比赛趋于同质化,难以把比赛和城市特点有机结合,吸引不了跑友的兴趣。同时,与国际知名的马拉松赛事相比,国内的马拉松比赛在赛事服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组织混乱、补给不力等情况时有发生。
国内外成功的马拉松赛事,都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打磨、改进,才逐步获得跑友的认可。对中国而言,打造兼具健身趣味与服务品质的马拉松赛事,尤其要在“深”与“细”上下功夫。要严格把好赛事审批、管理资质的入口关,多做品质的加法,避免市场“大而不强”。毕竟,举办马拉松不是为了盲目追求赛事数量的增长,最重要的还是满足百姓对强健身体的向往。这一初心,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汪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