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教育脱节的问题在根河市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后……
呼伦贝尔下辖县级市根河市有一所业余体校——根河市业余体校。今天,当记者走进这所体校时,运动员们正在操场上跑步热身。这个操场仅有一条用煤渣铺的长200米的软沙地训练跑道,跑道两边是肆意生长的杂草野花。
如此简易的训练场地里能走出18岁时就夺得2018年北京半程马拉松季军的毕凤阳?“这个场地只是我们用来热身的,平时我们在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简称“根河二中”)的塑胶跑道上训练。”根河市业余体校校长刘斯卫说。
学校的体育场地向业余体校开放在很多地方都不可能实现,但在根河却稀松平常。这一切还得从根河市的体育局与教育局合并开始说起。
“以前,教育局说体育不好发展,体育局说教育局不支持,体育与教育脱节了。事实上,这是体制的问题。”根河市教体局局长禹贵文告诉《工人日报》记者。2011年,这个壁垒被破除了——根河市体育局与教育局合并为教体局。
“从根河的经验来看,体育局与教育局合并,我们很受益。”禹贵文说。而这种结合带来的好处更是让刘斯卫感同身受,首先体现在招生上。
当根河市体育局与教育局合并后,刘斯卫和体校教练员不用再为招生发愁。曾经反对体校去学校招生的班主任主动做学生的工作,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去体校训练。刘斯卫甚至可以去学校借器材,带着学生去根河二中的塑胶跑道上训练。
除了为体校提供人才和训练场地,根河市教体局还统筹了全市的教育资源,体校的学生在就近的学校上学,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毕凤阳就是双方联合培养的佼佼者,他今年刚刚被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211大学)录取。如此一来,通过体育也能上好大学的理念被更多的学校和家长接受,良性循环初见成效。
“业余体校如何与学校合作,我们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禹贵文说,“我们把这种模式向呼伦贝尔市其他旗县区介绍。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就有3个旗县区采纳了我们的做法,把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并。”
在呼伦贝尔市,虽说体育局与教育局没有合并,但是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较之以往更密切,也有了成果。“在去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第14届运动会上,呼伦贝尔市获得了178枚金牌,其中88枚是由体校获得,余下的由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俱乐部夺得。”呼伦贝尔市体育局副局长史菊花说。
这是在史菊花的预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史菊花介绍:“市体育局每年对每个传统项目学校投入10万元,最少也有5万元,给进入业训队伍的教练员每个月补助1000元。一些项目开展好、学生多的学校,我们还会派教练直接去学校指导。”
(本报内蒙古根河7月17日电 记者 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