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交响
评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以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智慧胆略、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博大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堪称是一部生动阐释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交响。
这部电视片突破了以往宏大叙事中政论占主导的思维定式,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既突出档案史料的厚重感,又注重场景重现的真实感;既记录我军参战老兵的真情讲述,又采信对手将帅士兵的往事追忆;既生动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战役,又深度思考当前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时代课题,融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观赏性为一体。
放眼国际国内大变局,以多维度的珍贵史料,既客观准确,又删繁就简,清晰完整展现出我们党领导这场伟大战争的正义和担当
抗美援朝艰难的决策过程,曾在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得以演绎,以至于大众耳熟能详,要想推陈出新必须另辟蹊径。该片视野宽广辽阔、构思大开大阖,开篇即采用白描手法,以开国大典为原点按时间轴顺序,大色块渲染朝鲜战争引发的波谲云诡的国际时局,大线条勾勒我军出国参战这一反复斟酌权衡的重大决策过程,把主题主线牢牢确定在“为和平而战”的总基调上,从而使主题更鲜明、主线更清晰、主干更生动,观赏时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进行感。
该片尤其在历史文献的选择上巧妙精当,起到了一图一文胜千言的效果。为说明党中央决策之艰难,该片展示了毛泽东10月2日发给斯大林的一份电报。同一份电报,俄罗斯馆藏档案里说中国没有同意出兵,而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原稿中却是“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同一份电报内容何以截然不同?原来,毛泽东当天凌晨拟好决定出兵的电报,等到书记处开会时,与会者对是否出兵还存在顾虑,毛泽东只好把电报稿压了下来。由此可见,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参战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要与世界头号军事大国较量也存在未知数。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远见的,毛泽东最终做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艰难决策。
党中央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闻令而动。电视片追忆军政大事,也不忘讲述经典细节。片中特意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过程,时年23岁的麻扶摇在战前动员时写下一首表达决心的诗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正是这几句顺口溜,经过作曲家修改和谱曲后,成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人都会引吭高歌的激昂旋律。
置身战役战斗的大场景,以亲历者的真情讲述,既扬血性之勇,又彰人性之光,让最可爱的人更显得可信可敬又可亲
《为了和平》从影视、历史资料中精心采撷一个个战争场景,用三维动画立体展现敌我双方攻防态势,让观众既从宏观上了解每次战役的发展过程,又从微观上体察争夺高地要塞的激烈战斗。同时,采用双方参战老兵的同期声,让观众的思维和情绪跟随镜头重返战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战争体验。
克劳塞维茨曾说:军队的精神力量主要来源两大因素——苦难和胜利。《为了和平》忠实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惨烈战斗场景,客观表现了志愿军指战员不怕困难,为争取胜利,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是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激战,还是铁道兵保畅通、卫勤兵救伤员、航空兵“空中拼刺刀”,官兵浑身都是以命相搏的血性。相比我军,对手远远不及,这从围歼英格罗斯特营的战斗中,战士刘光子独自一人俘虏63名英军士兵,就可见一斑。
评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对手往往更具说服力。片中引述了许多参战对手的感慨反思。麦克阿瑟发出忠告:“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李奇微说:“中国军队是他见过的最坚强而且最凶残的敌人。他们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敌人。他们从不向医疗车队开火,也从未进攻过任何医疗站。”克拉克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他感叹:“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这些异国军人的感慨,实质上是在表达对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优秀对手的尊敬。电视片单列一集,列举了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等英雄的事迹。恰如片中所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是领袖的殷殷期望,也是全社会正在形成的风尚。
难能可贵的是,该片不仅叙述英雄的壮烈牺牲,同时也讲述他们的儿女情长、有情有义。38军著名的英雄曹玉海本已转业,又重返战场壮烈牺牲。他想念远在武汉的恋人,但对战友的嘱托却是:“如果我死了,不要公开我和她的恋爱关系,好让她另嫁他人。”英雄的崇高光环里闪烁着的这种人性的善良之光,不仅没有弱化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他们更丰满、更真切、更亲近,也更让人由衷地感动和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受访参战老兵大多已届90高龄,他们的口述历史弥足珍贵,他们的真情讲述也自带一种穿越历史的动人光芒。
环视同仇敌忾的大后方,以全方位的历史视角,既描绘领袖的家国情怀,又大写人民的爱国热情,深刻揭示赢得这场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伟大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两军对垒,伟大的胜利从来都是举国同心、上下同欲、同仇敌忾。
正如依靠人民群众支援才使我军获得了一次次作战的胜利一样,《为了和平》讲述了举国全力支援前线、无数好儿女踊跃参军上前线的感人场景。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普通百姓,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心心相通。
片中让人感动的有两个场景。一是刘思齐痛失丈夫毛岸英,毛主席安慰她,她以为只有自己痛苦,可当她握住毛主席的手时,发现主席的手冰凉冰凉的,这才意识到主席的失子之痛痛彻心扉。二是黄继光勇堵枪眼壮烈牺牲后,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她母亲邓芳芝只能凭记忆告诉画家画像,毛主席特意把这位同样有失子之痛的英雄母亲请到中南海,领袖与人民的心如此贴近,场面温馨又感人至深。战争让许多家庭失去爱人、爱子,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和每个家庭一样有着共同的悲伤,同时又有着共同的骄傲,这恰恰是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写照。
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为了和平》从各个层面,记录了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高涨的历史。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组团入朝慰问参战官兵,炽热的爱将前方与后方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极大鼓舞起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劳动热情,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提供了巨大动力。
立足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以多层面的时空连接,既展示建设成果,又展示精神风貌,全面反映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
只有全面完整回顾历史,才能从容稳妥把握现在、奋发有为开创未来。《为了和平》一大亮点,就是把历史与现实交错穿插,不仅回顾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也展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进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时空之桥。
片中,沙场点兵、大漠对抗、鹰击长空、深海砺剑等实战化练兵备战的画面鼓舞人心,抗美援朝英雄所在部队继承光荣传统、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风貌激励人心。第六集《伟大胜利》还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让人顿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尤其是片中摘录习主席在纪念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的讲话,更是画龙点睛,为每集电视片牵出了一条红线,也为全片构起了纲,聚起了魂。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深刻的变化。片中,习主席关于“三个不相信”“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等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向世界昭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强军兴军、民族复兴方略,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斗争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崇尚止戈为武,铸剑为犁,先礼后兵,不尚勇力,但当和平的美好愿望受到威胁时,英雄的军队、英雄的人民为了和平决不会惧怕战争,就像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中唱的那样: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上图:纪录片《为了和平》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