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头条

哈尔滨:一座“英雄城” 一条“红色路”

2020-11-18 09:37:30 来源:解放军报

  一座“英雄城” 一条“红色路”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国防的记忆与思考

  ■郑蜀炎 田志国

  曾以为红色是对色彩的描述,但对哈尔滨而言,红色是历史的浓缩。

  曾以为英雄是诗歌里的赞美,但对哈尔滨而言,英雄是城市的灵魂。

  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也因铁路带来一段血与火的历史。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途经哈尔滨赴俄。在哈尔滨,瞿秋白第一次听到中国东方铁路局(简称:中东铁路局)苏俄工人的放声高歌,那激扬悲壮的旋律一下就把他震撼了。俄文娴熟的瞿秋白很快从苏俄工人中了解到,此为《国际歌》,诞生于巴黎公社的枪炮声中……

  “暗夜沉沉血作灯。”黑夜笼罩下的旧中国,多么需要像这样的战斗号角与火炬,去召唤和引导人们“为真理而斗争”啊!很快,瞿秋白激情万端地挥笔将《国际歌》歌词译为中文,使这首不朽的歌曲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唱。在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程》中,他就此写道:“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味道……”

  这座城市关于红色与英雄的历史书写,始于血色沧桑。

  历史的追问与逻辑

  很多城市在某一时空的年轮里都会留下标志性建筑,铭刻岁月风云。哈尔滨当然也不乏这样让旅游者流连忘返“打卡”的地标性建筑,但有一点与其他大都市不同。哈尔滨之“市”,竟无历史上最典型的“城”的标志——非但没有巍峨城垣,而且从来就没有过石筑土垒的城墙。

  翻开所有讲述哈尔滨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史籍,开篇必定是从“分军屯守、烽堠相望”讲起。严格地说,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城市的早期,基本功能大抵是“清边御塞”的征战与防务。由于“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的特殊地理环境,“乃久无人迹之地,丘陵起伏,茅舍三五”,长期以来皆由军事机构管辖。清朝建立之后,因被朝廷视为“肇兴之地”,开始派出较高级别的将领率重兵统辖,驻扎于此。虽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气势,但还是少了些市井烟火和笙歌浪漫。

  据考证,哈尔滨之名是从女真语的“阿勒锦”转化而来,其原意大约是“光荣”“荣誉”“名誉”。可偏偏在很长一段历史记忆中,这些美好的赞誉之词成为当时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郁结的块垒,因为他们几乎就没有获得过。

  铁路是经济大动脉。然而,在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度,修建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只能是一条屈辱之路。它的每一根枕木、铁轨,都是民族记忆里一道深深的伤口。历史学家有一个准确的比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根痛觉神经。

  1896年,沙皇俄国在中国陷入甲午战败困境之后趁火打劫,迫使腐朽孱弱的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修筑铁路的特权,并借此为开端,设立护路军司令部、派出数万军队非法进驻、卖“精利枪械”给土匪牟利并“助其骚乱”……其掠夺与控制,没给清政府留半点喘息的机会和颜面。

  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同时把魔爪伸向东北的日本,因在扩张中和俄国利益瓜分不均而大打出手,开始了持续一年半之久的日俄战争。历史书上讲述的战局是以俄国惨败,日本惨胜结束。可泣泪读史,方知最惨痛的失败者莫过于中国——这是一场以我们的国土为主战场的厮杀,这是一次以我们的资源为掠夺目标的战争啊!“虎豹交横弱肉求”,日俄战后签订的条约,尔虞我诈也罢、推杯换盏也好,无非是在以撕裂、瓜分、践踏中华民族权益为筹码而进行的交易……

  一切追问都必须从自我追问开始。在围绕中东铁路路权的占有、攫取、争夺的悲辛彻骨的历史背后,一条清晰而令人警醒的逻辑线在发出追问——泱泱大国为何竟然有国无防?

  一切叹息只有经过思考才不是空叹。不妨将从来没有垒砌过城墙的城市的历史当作一个隐喻——一个没有强大国防捍卫的国家,没有资格谈论尊严与荣誉,也根本无从选择前途与命运。

  

  10月24日,空军退役歼-8B战斗机落户哈尔滨华德学院国防教育广场。图为哈尔滨某中学学生在退役战机前合影。孙婉宁摄

  锋镝所向的红色之路

  有一个词叫回望。回者,转首;望者,远眺。回望云水盘桓、风雷激荡的历史深处,我们会发现:国防,这个维系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之词,其实是由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个坚实脊梁、一颗颗勇敢心灵承担起来的。

  国防关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有一点毋庸置疑,即便是被列强恣意蹂躏的清王朝也从未放弃过自以为是的“天朝”架势,也有过诸如购军火、添兵丁、修炮台之举用以御敌防备。然而,当时的《泰晤士报》却这样评说到:“白花花的银子一刻也没停止流动,但它的流动只为一个人铺就平坦舒适之路,而与国家兴亡毫无关系。”对于一个颟顸愚昧、萎靡因偱、欲壑难填的腐朽政权来说,所谓御敌不过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噱头而已。就连乾隆皇帝对自己治下官吏的贪腐行为,都常用 “不胜骇异”怒而批之。如此乱象丛生下的所谓国防,甚至还抵不得老百姓用来遮风挡雨的柴门篱院。

  “人类的尊严需要热爱理想。”为了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在“竦听荒鸡偏阒寂”的黯淡岁月里,许多像赵一曼一样的男儿女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誓志为人不为家,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理想之路。

  1907年5月,哈尔滨铁路工人在中国最早开始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首次回荡在神州大地;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开始派人沿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并赴北京、上海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哈尔滨建立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曾经承受着屈辱的中东铁路,成为一条锋镝所向的红色之路,哈尔滨同时成为这条特殊通道上的枢纽之地。

  如果说白山黑水是对哈尔滨自然地理状况的描绘,那么红色,就是一代代志士仁人为中国崛起、民族复兴而倾洒的赤血誓言。如同一首歌里唱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部哈尔滨城市史,烙印着外敌掠犯的累累伤痕,而日本侵略者斧钺临项的亡国之辱之创尤甚。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是人类最复杂激烈的群体活动,一旦战争开始,所有常态的生活规则、范畴和秩序都会退场。更何况,发动战争的是最为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本侵略者不惜调集动用战略预备队——关东军对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进行连续不断的“讨伐”。

  面对庞大的“战争怪兽”关东军,面对距哈尔滨仅4公里、至今依然令人毛骨悚然的“731部队”,面对以酷刑黑狱制造恐怖惊惧的日军哈尔滨特务机关……惊惶如雀者有之、屈膝附逆者有之。“山河沦陷”,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表述,今天读来仍感锥心之痛。

  迎着血腥的刺刀与枪口,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在党的干部会议上严肃地提出要求:“共产党员不许离开东北。”他们为什么不离开,因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里涌动着这样的豪情——还我河山。于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从沈阳迁至哈尔滨,组织和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道:“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历史用数字见证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生死抗争——

  东北抗联以哈尔滨为中心,组建起11个军。在十多年间,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611次,消灭了18万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彭真同志把东北抗联的抗战,称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三大艰苦之一。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白刃喋血、搏命疆场,用生命和鲜血为一个民族留下永恒的记忆,在祖国山河大地谱写着英雄的慷慨悲歌——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

  有一种折断,是因为从不弯曲。英雄也是人,也会流血,也会倒下。但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那是因为他们始终挺立在一个民族的前列,永远不会跪地屈服,永远不会选择畏缩后退。

  1938年,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向全国同胞发出《给东北义勇军及东北同胞电》《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告全国同胞、国共两党同志书》,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这次全会号召、动员、激励全国同胞与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一道,同心协力地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存亡的重任,体现了一个政党对于全民国防的高瞻远瞩。

  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细节——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报告《论新阶段》,历经重重波折后传到东北抗联营地。对远离党中央的抗联部队来说,这无疑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他们不仅想尽一切办法将其编印成小册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东北抗战的实际,将书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世间荡平大路,千人共由,万人共履。”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就这样铺就。

  

  松花江畔冰城哈尔滨的美丽夜景。 陈 南摄

  播种与收获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写道:“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悲剧意味的:播种,但不参加收获。”不是每一个播种者都能参加收获。但是,英雄们用鲜血浇灌出的每一粒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会有收获。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获得解放,成为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共和国长子”。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最先担起了战略根据地的作用,以“支前参战基地城”之誉开启了国防建设的新篇章。

  ——在随后3年解放战争中,哈尔滨市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征兵活动,共有近11万青年走上解放全中国的战场,而当时哈尔滨的人口仅70余万。

  ——1946年,随着“毛泽东号”“朱德号”机车的命名,哈尔滨成为牵引军事工业生产的火车头。全市不分公营私营,300多家有能力的工厂全力投入军工生产。带着“哈尔滨制造”标志的土坦克、60炮、掷弹筒和各种枪炮弹,在解放战争战场上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大反攻。同时,这也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布局,使哈尔滨成为我国兵器、航空、汽车、发动机等重要基地。

  ——1946年8月,哈尔滨组建城市民兵,并在清匪反霸、参战支前、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中发挥巨大作用。作为英雄城的特色,有上百个民兵组织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

  “一架百年桥,一条红色路,一座英雄城,一部奋斗史。”这既是哈尔滨特殊的成长印迹,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当然,更是这座城市最为光荣明亮的血脉基因。

  读过这样的诗句:“时间的存在是为了成就一部壮美之书。”在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岁月已经凝聚成一本泼墨于山水间的大书。一次不经意的漫步,一次平常的偶遇,那些记载着鲜红历史的书页就会灿然呈现在你眼前。

  这里有我党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有以英雄命名的街道12条、公园7个,学校21所、纪念场馆广场9个,还有国防教育基地21个……

  铭记英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是为了传承英雄的精神血脉,让那些镌刻于史册上的名字融入今天的城市记忆,让英雄与国防构成城市发展中最有底蕴、最具时代风采的风景线。

  如同托克维尔所写:“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下面这些数据,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共识与社会的氛围——

  哈尔滨市双拥领导小组成员除驻军各单位外,还有53个市直部门被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高效网络。

  全市建立了4级共770个双拥组织,各类创新的企业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等载体,确保了双拥工作在末端落实。

  除了出台优待优恤、随军安置等一系列政策外,哈尔滨市根据自身实际,推行了包含22条刚性措施的《进一步加强军人荣誉感的实施意见》。

  全民国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青年后备干部接受国防教育培训成为必修课;1000多所中小学把国防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融为一体予以推进……

  正在采写稿件时,传来一个“葳蕤景色入毫楮”的喜讯——在今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哈尔滨市再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光荣称号,这是哈尔滨市第9次获此殊荣。

  历史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精神的聚合;时代是岁月的叙事,也是未来的坐标——让历史告诉未来。

编辑:李学平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