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底白边,以布裁剪,“白云山团”几个大字端庄俊秀——在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第四战役展陈部分,这面略显褪色的锦旗,仿佛静静诉说着一支英雄部队的传奇。
西藏军区某旅官兵代代传承“白云山团”精神,从中汲取练兵备战、矢志打赢的不竭动力,在雪域高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图为该旅官兵在高海拔地区展开实战化训练。柳发益摄
六十余载时光倏忽而过,英雄部队官兵的脚步从鸭绿江边,转战雅鲁藏布江畔,又来到雪域高原。初秋时节,我们走进西藏军区某旅,与“白云山团”传人共同感悟英雄精神的代代传承。
一
1951年1月25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第50军149师447团官兵,奉命在朝鲜白云山至东远里地区正面约9公里、纵深约6公里的地域组织防御。之后的11个昼夜里,“联合国军”凭借强大火力,向此地域展开扫荡式轰击,继以重兵发动猛烈进攻。志愿军伤亡惨重、弹药告急。但顽强的447团官兵,誓死不退。他们以灵活战术坚守白云山阵地,一次次浴血奋战,先后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伤敌人1400余人。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该团“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此后的几十年里,该团几经转隶移防,英雄血脉始终在一代代“白云山团”传人身上流淌。如今,这支英雄部队在“世界屋脊”创造着新的辉煌。近年来,该旅获评“全军强军标兵单位”“军事训练一级单位”“陆军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等一系列荣誉。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白云山团”荣誉战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高高的白云山,矗立在朝鲜汉江南,麦克阿瑟要从这儿进犯,我们的英雄叫他停止在山前……”迎着高原上独有的格桑花香,我们远远地就听到嘹亮的战歌在营区回荡。走进英雄部队的大门,迎面是一面醒目的文化墙。墙上镌刻的正是这首《歌唱白云山》。这首歌是著名作家刘白羽和著名音乐家郑律成专门为战功卓越、壮怀激烈的447团谱写的,从战争岁月一直传唱至今。
二
与歌声和锦旗一起传承下来的,是历经战火硝烟洗礼的“英勇、顽强、鏖战、坚守”的“白云山团”精神。
在该旅,有几项传统已经保持了很多年。新任职的干部上任第一件事,是在全连面前过“历史关”——必须讲得清“白云山团”历史。新战士来报到第一天,都要参观旅史馆、荣誉室,瞻仰先烈铜像并依次合影。这些合影都要洗出两份,一份寄给新战士家人,一份粘贴在新战士的理论学习笔记本第一页。
去年,该旅开展“寻根红色血脉,对话老革命、激励新一代”主题活动,安排8名官兵代表赶赴5个省市、走访慰问16名“白云山团”耄耋老兵。老兵们的感人事迹和战斗经历被录制成视频,写入故事集,让年轻官兵从中感悟岁月荣光、感受战斗豪情,从而在全旅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他们还以“争扛‘白云山团’旗”为牵引,以短视频、情景剧、歌舞、原创歌曲等方式,宣传官兵身边的榜样事迹,进一步强化官兵传承“白云山团”精神、争做“白云山团”传人的自觉。
倾听着英雄部队的故事,我们怀着敬仰之情迈进该旅旅史馆。一进大厅,便是一座座英模人物雕像。入门处一块3D屏幕正在播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喷火坦克终结者”——李光禄英雄的战斗过程,激战正酣的战斗画面令人惊心动魄。几年前,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战斗精神的激励作用,该旅将旅史馆进行了修缮更新,不仅补充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实物,还利用现代声光电手段,生动重现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历史。
一则则英雄事迹的文字和图片,闪现在墙壁上的屏幕中:戴汝吉率领18名勇士夜袭水原城,犹如锋利的尖刀,狠狠地捅进“大洋楼”;7连炊事班顶着敌人的炮火、穿过封锁线攀上高山,把饭菜送上阵地;指导员宋时运指挥突击队夺回白云山主阵地,把红旗插上白云寺……
前不久,该旅官兵与95岁高龄、曾在白云山战斗过的老兵孔连厚,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对话。在这场视频连线里,精神矍铄的孔老看到了修缮一新的史馆,与官兵一起重温了当年的战斗岁月。他为年轻官兵的斗志昂扬而感到欣慰。活动最后,他嘱咐“白云山团”传人:一定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更要为明天做好准备。
三
“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在该旅采访,我们有个很深的感受:在这里的每一个兵,都好像一块石头,坚定顽强地扎在高原上;又好像辽阔高空飞过的雄鹰,充满精气神。在这些年轻军人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
“尽管旅里的兵员不断更新,使命任务也在不断转换,但大家为了胜利一无所惜、面对困难冲锋不止的血性胆气始终没有变”,采访中,该旅领导自豪地说,“我们的荣誉,始终凝铸在犀利的刀锋上。”
2015年,跨区实兵演练。该旅官兵从高原转战内地,历经7天6夜的长途跋涉,官兵抵达演练地后未作休息,立即投入“作战”。演练中,该旅二营官兵在被导调员裁定只剩8人的情况下,硬是以全程匍匐战斗姿态穿越了近3.5公里的密林障碍区,成功占领某高地。班长孙本华一句“就是爬,也要跟我爬到前沿去”的动员命令,至今让官兵印象深刻。
今年7月,连长杨晓琨接到上级指令,率8人侦察小队,跨越海拔5500米的廓琼岗日冰川,对“敌”火炮阵地进行侦察定位。在高寒、缺氧的雪山,人们即使空手行走也会感觉步履维艰。而战士们需要每人至少负重20斤,相当于在平原背负80斤的重量,攀爬陡峭的冰川,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意外。但是侦察队员们没有任何畏惧,一路跋涉,圆满完成侦察任务。杨晓琨回忆起那段惊险的经历,坚定地说:“面对危险与挑战,一句‘没有我们不敢攀的峰’,就是‘白云山团’英雄传人的回答。”
血性铸就威名。古今中外的虎狼之师,无不是在笑傲铁马冰河、踏破雄关漫道中磨砺而成。“英勇、顽强、鏖战、坚守”的“白云山团”精神,在新时代的官兵身上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白云山团’传人就要琢磨打仗有瘾、把准备打仗当过日子”“‘白云山团’是一个过硬的战斗集体,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砸了英雄部队的牌匾”……在采访中,我们总能从官兵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战斗精神的传承,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强军实践。近年来,该旅将如何在低温缺氧环境下提高训练质效,作为练兵备战的重要课题。他们坚持传承发扬“白云山团”战斗精神,围绕打牢高寒山地作战基础集智攻关,不断研练新战法。
前不久,在西藏军区组织的“雪域之巅·2020”创破纪录活动中,来自不同单位的训练尖子围绕9个基础课目展开了激烈角逐。该旅参赛官兵在共同基础课目单位综合成绩和后装课目单位总成绩中摘取第一名,并在比武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创、破”二字。在共同基础课目优胜个人中,该旅3名同志分别在3000米跑、5公里武装越野、400米障碍中取得第一名。他们突破终点后,喘着粗气问出了同一句话:“我们旅破纪录没有?”
从鸭绿江畔到雪域之巅,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的守卫边疆,“英勇、顽强、鏖战、坚守”的“白云山团”精神,始终代代传承,为官兵提供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英灵回眸应笑慰,身后自有擎旗人。如今,年轻的官兵正高举“白云山团”这面荣誉的旗帜,在“世界屋脊”上,用青春与热血,继续书写新的篇章。(马 乾 益西平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