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曾经跨过鸭绿江】老兵王应邦:记不清的勋章 脱不去的军装
央广网北京10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之声特别报道《曾经跨过鸭绿江》带您走近曾经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听听他们有过哪些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和故事?10月2日推出:《老兵王应邦:记不清的勋章 脱不去的军装》。
老兵档案:王应邦,山西省灵丘县人,1926年12月出生,1944年10月应征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4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后因负伤回国,转业到河北保定。战争年代,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朝鲜革命军颁发的一等功臣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解放奖章”等荣誉勋章。
炎炎盛夏,王应邦老人坐在小院门前的一抹阴凉里,不时向远处张望。他右手扶着拐杖,身着绿色军装。走近之后,记者发现,他上衣口袋旁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破洞格外显眼。老人说,这是抽烟时不小心烫的,说起抽烟的缘由,有着70多年烟龄的老人陷入回忆之中。
王应邦:抗美援朝,部队行军挺累的,都是晚上走,80多里地。每天走路歇会儿就抽个烟,抽半根或者抽一根。部队发的烟叶,弄一个小盒,里面有纸,拿出来卷一卷,卷起来抽。
记者:您是1951年4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王应邦:对。有个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国家,抗美援朝打败帝国野心狼”。
记者:您当时是唱着这首歌去的是吗?
王应邦:对。
当年,25岁的王应邦告别家乡,与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在异国的土地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第五次战役中,王应邦随所在部队,也就是63军189师迅速突破临津江防线,深入敌人纵深十五公里,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和菲律宾营,之后包围英军的29旅,全歼英军的王牌格洛斯特营,打出了志愿军英勇善战的威名。
王应邦:为了优待俘虏,蒸的大米饭,他们在墙角吃大米饭,我们在那里吃炒米、炒面,英国人就伸大拇手指头,说我们好。
记者:您记得当时您作战的时候拿的是什么兵器吗?
王应邦:咱们的枪都不太强,轻机枪、重机枪、步枪。
记者:除了枪之外,还有别的作战装备吗?
王应邦:枪、炮。炮有迫击炮、60炮。敌人的武器好,咱们的武器差。
在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的不利条件下,63军官兵担负了全面阻击敌人、为大部队回防争取时间的重任,这就是志愿军史上最为著名的铁原阻击战。那场战斗异常惨烈,战斗兵员几乎牺牲殆尽,最后机关干部、通讯员,甚至炊事员都进入阵地参加了战斗,作为通讯兵的王应邦,在那次战斗中英勇负伤,后来右肺叶做了部分切除。
王应邦说:“我是搞通信的,放电线、收线,容易碰到飞机扔出的炸弹。一个小的弹皮打在我肺这儿了,有半个黄豆粒那么大,也没管它,回国以后训练部队的时候,我就咳血,一咳嗽咳出血来了,一照射,那个弹皮把肺感染了。就送我到白求恩和平医院了,白求恩和平医院给做了手术,拿了出来,拿出两根肋条。”
在王应邦老人的胸前,有一条深深的十几厘米的疤痕。他经常跟孩子们念叨,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国,还结婚成了家,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没事的时候,王老常常会拿起放在床头的黑白照片,翻来覆去地看,好像这样自己就能离他的军旅生涯更近一些,那些关于战友和战场的记忆也就不会慢慢消失。
2019年建军节前夕,驻河北保定市徐水区部队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作为特邀嘉宾,已经90多岁高龄的王应邦老人重回军营,看到战士们,他情不自禁地敬了一个军礼。回忆起那天的情景,王老的外孙王策说,姥爷一大早就换好军装,一直坐在门口等。
王策:当时我说,“姥爷咱们该走了。”他说,“行,快点,一会要开始了”,就像紧急集合似的。
记者:那天他穿的也是军装?
王策:对,就爱穿军装,别的不爱穿,我当兵退伍回来之后,现在穿的春夏衬衣都是我的,他还留着,舍不得扔。
老人的坚持,儿子王伟都看在眼里,他说,父亲对部队的感情永远无法割舍。在他的期盼中,一代代子女在军营中淬炼和成长。而王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军队的留恋,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愿。(记者李子骄 播音胡铖铖 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