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演练,带队打出“满堂彩”的指挥员反被批评,发生在第75集团军某旅的一幕引人深思——
单打独斗的胜仗成色几何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周宇鹏 刘宇航
深秋时节,第75集团军某旅一场陆空对抗演练打响。接到上级战斗命令,该旅迅速向预定地域集结,快速占领发射阵地,并且区分方向、高度、距离,明确了兵力、火力具体协同事项,将各型雷达整合配属,构建起高中低空火力相衔接、远近程火力相补充的防空火力网。
不多时,“敌机”从多个方向直逼防空阵地。该旅雷达迅速甄别目标性质,并将情报通报至各导弹营。
面对复杂“敌情”,二营营长王帅、三营营长翁俊辉迅速研判,拟订方案,定下决心,组织火力单元进行自主抗击。
“我们构筑的防空火力网密不透风,任‘敌机’再狡猾也无处遁形。”首轮打击之后,王帅和翁俊辉都对打击效果格外满意。
演练刚结束,复盘分析会随即展开。导演部裁定,当日两个火力营一共组织了有效抗击数十次,击落蓝军全部临空突袭的“敌机”,打出了“满堂彩”。但很快一盆冷水泼了下来,导演部对两位营长均提出了严肃批评。
原来,在数十次抗击中,有8次是两个营对同批次目标的重复射击,只是在时间上区分了先后顺序,实则并没有增加多少抗击效果,重复抗击率超过30%。这说明在实际作战中,火力单元之间战术协同仍不够紧密,虽然取得了作战成效,但是浪费了不少资源。
“旅队根据我们的装备性能,将导弹营进行梯次配置,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整体部署、互为依托、互相支援,提高软杀伤和硬摧毁综合效能。”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王帅后悔不已,“作为一名营级指挥员,在实际作战中,我们还是习惯于单打独斗,体系作战思维、协同作战意识比较欠缺,思维认知、训练水平、作战研究离实战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打了胜仗,却挨了批,这件事很快在全旅引发热议。一名连长坦言:“过去,我们往往只想着如何发挥手中武器最大效能,对友邻单位的行动部署、编组构成、武器参数研究不深,导致战场通联不及时、数据共享没实效。这次陆空对抗让我们懂得,一定要不断探索从单一专业训练转向体系联合训练的路子,彻底摒弃头脑里的惯性思维,否则就算打再多胜仗,也对未来作战助益很少。”
随后,该旅开展了“如何在实战中相互协调,发挥‘合’的作战效能”讨论辨析活动,并召集机关和部分指挥员一起集智攻关,召开作战信息融合“诸葛亮会”,探索数据共享方法,打通各火力单元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研究构建实现空域透明化、敌情统一化、评估具体化的作战信息网络。同时,他们发动官兵展开战法研究,制订跨营连协同战术、空情实时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不同火力之间的配合性搜索和互补性射击训练,在全旅上下掀起谋战思战的信息化练兵热潮。
主动把自己嵌入体系链条
■李小年
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作战中,如果联合作战链路有断层、信息通联有障碍,就会造成指挥机构要素、席位、人员无法实现合理对接、有效融合,极易造成情报信息、指挥信息、敌情信息流转的阻滞,严重影响战斗效能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参加演习,都要牢固树立体系思维,主动把自己嵌入体系链条。
标准是体系作战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在演训中,首先要统一指挥手段,破除“各成一派”的指挥方式和“自动屏蔽”的输入关口,集中解决好标准不一、兼容性弱的瓶颈问题;其次要将任务纳入整体设计,加强作战任务分队之间的协同配合,把“以联为纲”思想融入到日常训练和任务中;最后还要创新通联模式,想方设法解决制约扰中通、动中通、末端通的短板弱项,研发抗干扰、远距通信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行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