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谦:从“爱兵模范”到“爱民书记”,扶贫路上真情依然
央广网9月5日消息(记者杨鸿 张灵雨)马谦,河北石家庄人,1983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和宣传股长等职,2000年9月转业,现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在部队,他知兵爱兵,对士兵倾注满腔真情,被评为集团军爱兵模范和原北京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转业20年来,他戎装虽解,真情依然,尤其从2017年11月起担任河北省张北县战海乡头号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心系群众,倾情奉献,为张北农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所在工作队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驻村工作队”。
8月的坝上草原,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进头号村,便听见了一阵热情的招呼声传来,这是驻村第一书记马谦又在进行入户走访。村委会委员王忠说,从乡亲们的笑脸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就可以看出,老马和工作队这几年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王忠:“老马现在几乎成了咱们头号村的人了,他那件破大衣一穿,一看就是老农民,跟我们已经打成一片了。老马工作真的没得说。”
头号村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马谦为“老马”,一见到他,都会热情地把他迎到家里坐一坐。驻村扶贫1000多天的朝夕相处,马谦的心已经和大家融为一体。
马谦:“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我们跟老百姓一起干活,摘豆角,去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坐在一块聊天,为他们谋划致富的途径,给他们出出主意,老百姓有什么困惑,也愿意找我们去聊、去说。”
作为省城来的处级干部,马谦与村民心贴心交往,没有丝毫的距离感,这份朴素的情感,来自于他在部队带兵时养成的作风。
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把士兵当亲兄弟来关爱,不让任何一名战士掉队。战士小谭因犯错误挨了处分,意志消沉时,时任指导员的马谦一对一对他进行帮带。
马谦:“我当场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他教育培养好。小谭星期天在厨房值班,我就给他打下手,淘米、洗菜、扫地,样样工作和他一起干。后来,小谭家中不幸失火,房屋全烧没了,我和连队战友们一起为他捐款,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还特意安排了假期,让他回老家帮助家人重建房屋。”
马谦以战友情、兄长爱温暖了小谭,帮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后来在炊事班野炊比武中,小谭取得了全团第二名的好成绩,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时,小谭流着眼泪抱着马谦说:“如果再有机会,我还到咱们连当兵!”
转业后,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马谦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2017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对派出的扶贫工作队进行调整,领导征求意见时,马谦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任务。
马谦:“集团领导跟我说,你到头号村扶贫去吧。我二话没说,就一个字:行!尽管当时家里还有很多困难,父母70多岁了,身体都有疾病,但是考虑到一是组织的需要,二是咱们当兵的必须执行命令,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和打仗一样。”
头号村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战海乡。1947年,年仅23岁的解放军排长于战海在这里的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他,这里便以烈士的名字命名。时光无言,岁月流转,70年后,转业军人马谦打着背包,带着扶贫工作队来到这里,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他仿佛又听到战场上冲锋的号角。
马谦:“毕竟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民有一种根子里面的亲近感,因为觉得农民很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部队培养教育我们,如今回到乡村,一定要发扬部队的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去带动全村村民脱贫致富,让他们过得好一点。”
当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4度,冬天最冷的时候,甚至达到零下30多度。工作队到达头号村的那一天,正是寒风呼啸的11月份。恶劣的天气,是他们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马谦:“2017年11月15日,我们来到这地方,天寒地冻的,有零下二十多度,这里最冷到零下三十多度,冬天的风、沙一吹,屋里全是雪,全是沙子,当时条件很艰苦。”
天寒地冻,挡不住马谦和队友的工作热情,在他们心里,从始至终只琢磨一件事:如何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实更好,让当地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一放下行李,马谦便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围着火炉谋划头号村脱贫致富的新规划。
马谦:“一个是头号村蔬菜大棚产业,我们工作队请了河北农大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头号村有大棚蔬菜303个,直接带动了六七十人就业,村民增加收入将近一百万;另外一个就是发展旅游产业,我们引进了奥伦达旅游产业项目,吸引北京、保定、张家口周边一些游客在这里进行旅游度假休养,这个项目对我们头号村旅游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大。”
多年来,头号村以种植莜麦为主,但是产量低,价格也不高。为了提高村民收入,马谦请来农科院专家,对当地土质和气候进行调查分析后,决定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藜麦。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他与工作队的成员一起自掏腰包,为村民购买了4台藜麦播种机。藜麦丰收了,他又开始忙碌着寻找销路。
马谦:“我们联系了张北县坝藜公社,协调藜麦销售问题。另外,在种植和销售过程中,我们还和收购商协商,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增加一块钱,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藜麦,这样来鼓励建档户自力更生,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马谦还琢磨着改善村里的基础设置建设。他向县里申请扶贫资金,实施自来水管防冻深埋和入户工程;硬化街道4.6公里,方便村民出行;改建村委会办公房,为村里修建文化广场,安装村民健身活动设施;申请安装太阳能路灯139盏,确保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开办头号村新农民讲习所,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头号村党支部书记赵志说,马谦带领的工作队来了以后,为头号村办的一件件实事数不胜数,也带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志:“在生活方面,他把城里好的生活方式给咱们带来了。农村拖拉惯了,你看他们来了以后,卫生也整洁了,尤其是跟咱们村委会融入到了一起。”
当然,扶贫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棘手事,比如,有的村民对扶贫政策不理解,甚至因为担心生活没保障而不愿意脱贫,还有个别村民不管符不符合医保条件,也要找工作队帮助解决。对此,马谦拿出在部队做思想工作的耐性和韧劲,苦口婆心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就这样,怀着一腔真情,马谦真正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头号村村民闫亮说,在头号村无论向谁问起老马,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闫亮:“他好,做工作做到第一了,只要在他的工作范围之内,找他始终没错。”
驻村扶贫近3年来,马谦全心投入,真情付出,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拥戴。可是,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的家人。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距离遥远,在扶贫期间,马谦几乎照顾不上妻子女儿和年迈多病的父母。党支部书记赵志还记得,今年春节期间,马谦的母亲突发心脏病,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时,马谦还在村口忙碌着疫情防控工作。
赵志:“那时候正好是正月十五,我说你快回吧,咱们村里头有一些村民代表和党员,叫他们在路口站岗就行了,老马才请假回家。”
马谦赶回家中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因为放不下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就匆匆赶回头号村。没想到,母亲去世不到半个月,噩耗再次传来:父亲病危。
马谦:“母亲是2月12日,父亲是2月25日,一个月内,他们都去世了。父亲25日去世以后,我还在村里,接到电话后第二天才回去。”
年轻时远在异乡军营服役,没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在父母生命的最后几年,又因为驻村扶贫工作,未能在父母的病床前尽孝,这是人到中年的马谦心中最大的歉疚。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间,马谦和他的工作队,已经在离家500多公里的头号村驻村扶贫快满3个年头了。每当唱起这首《为了谁》,所有的汗水与热泪,都化为无怨无悔的付出。他眷恋脚下这方热土,心中构思着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和头号村的美好未来。
马谦:“农民不仅要脱贫,还要富起来,还要进入小康。下一步,我们想把扶贫工作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通过乡村治理,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头号村整体环境面貌,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