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实施引水工程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老旱区盼来“幸福水”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田 亮 特约通讯员 郭 阳
“看,有了水就是不一样,庄稼长势多好!”初秋时节,村民胡志刚喜滋滋地拉着火箭军某旅扶贫工作队的官兵,来到自家田里参观。
胡志刚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丁家地村,是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十年九旱,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加上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种庄稼基本靠天吃饭。
变化发生在2017年,火箭军某旅对口帮扶丁家地村。几经调研论证,该旅决定联合地方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引水工程。
很快,他们修建了近万米的引水爬坡输水管道,配齐农田滴灌设备,使该村地势相对平坦的1800亩旱地喝上了“甘泉”。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水”。有了水,老旱区的土地迸发出勃勃生机。
有了水,产业就有了保证。该旅扶贫干部赵都请来农技专家,研究论证丁家地村的农业种植结构。科技助农实施后,当地传统种植的玉米、谷子、绿豆逐渐被调整为中药材、大葱等特色作物,村民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130户村民当年调整种植结构后成效明显,累计增收200余万元。”丁家地村党支部书记胡中麟介绍,截至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6500元以上,全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有了水,村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村民于瑞生夫妇摸索北沙参的种植加工,收成不错,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库房堆积的产品让他们犯愁。一天,该旅几名大学生士兵来到于瑞生家,交谈中他第一次听到“互联网经济”这个词。
“那段时间,小伙子们每周都来我家,手把手教我们开网店、拍视频,把药材种植、加工及成品的视频和图片上传到网店。还别说,产品在网上一挂,销量大增,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好几百单。”于瑞生说。
如今,于瑞生种植的药材每亩利润在4000元以上,牵头成立的合作社规模,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100多人,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富裕起来的于瑞生还建起“e援助站”,将10余户收入较低的村民吸纳进来,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快车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要助力当地群众过上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正着手帮助丁家地村制订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在设施援建、科技助农等方面持续创新帮扶,努力打造让乡亲们致富增收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