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1月7日消息(记者杨鸿 袁萌婷)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退役军人》栏目推出系列节目《归来》,探访抗美援朝老兵从战场归来后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致敬他们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奋斗人生和奉献情怀。
今天播出第六集《传承》,为您讲述河南永城籍抗美援朝老兵李雨村从战场归来后,先后投身北大荒农垦战线和新疆粮食系统,在不同岗位上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六十多年如一日弘扬传播抗美援朝精神的人生故事。
一阵阵秋风,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黎明时分,在新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的一个小区广场,晨练的人们跳起了热闹的绸龙舞,一旁的李雨村老人却专注地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练得十分投入。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他身上仍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一种风采。
李雨村:“现在的生活那么美好,年轻人不知道,来之不易……”
1929年,李雨村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市演集镇李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一路乞讨,前往江苏徐州借宿求学。1949年12月,品学兼优的李雨村考入了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雨村三次写下请战书,最终被批准,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一八一师的一名文化教员,随部队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李雨村:“开了大会,给我们学校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30个学生,披红戴花,然后把大学的毕业证书都给我们印好了,算提前毕业。”
1951年4月,李雨村所在部队到达朝鲜后,主要担负高台山阵地的防御任务。22岁的李雨村负责战地宣传工作,为了鼓励战友们争分夺秒构筑工事,他用手高高地举起话筒,在阵地上大声广播。
李雨村:“同志们,我们对面的敌人是美三师和土耳其旅。他们都是机械化部队。我们如果要战胜他们,必须在战前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挖掩体、坑道、交通沟,只有挖好这些设施,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李雨村激情四溢的现场广播,为战友们增添了打好出国第一仗的信心和斗志。第二天凌晨,疯狂的敌军对高台山阵地发起全线攻击,李雨村和战友们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用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死作战,战斗结束时,共歼灭敌人7000多人,部队取得了出国的首战胜利。
李雨村:“高台山战役打了四天四夜,连续进攻了七次,结果我们把土耳其旅消灭了,美军三师逃跑了,汉江的防线突破了。”
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中,李雨村所在的部队突然被敌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突围过程中,由于后勤保障跟不上,李雨村和战友们断粮一个多星期,身体浮肿,只能靠吃树叶、挖野菜充饥。后来,战友马占荣从被炸死的马身上割回两块生马肉,为李雨村增添了突出重围的力量。
李雨村:“他吃了一块,我吃了一块,那真是雪中送炭,因为几天没吃东西了。吃了那一块马肉后,身上热乎乎的,虽然腿还肿,但是能走路了,有劲儿了。”
在后来的战斗岁月中,曾经担任过文化教员的李雨村临危受命,担任了《前线报》的战地记者。他勇敢地跟随穿插部队,一边参加战斗,一边把战斗胜利的消息和英雄人物事迹写成新闻报道,通过报纸、广播电台传播出去,有力地鼓舞了战友们英勇杀敌的士气。
李雨村:“当年正在打仗呢,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写稿。另外,行军打仗时,报纸不准带,担心失泄密,如果你被敌人捉住了怎么办?所以大部分的稿件都是回到住地写。在战斗一线,自己只能写个概要,回来以后再详细写。”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雨村随部队移防南京,在团里继续担任文化教员。1958年,党中央发出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号召。一直追求上进的李雨村意识到,作为一名战士,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放弃了在内地的舒适生活,义无反顾地跟随王震将军奔赴北大荒。
李雨村:“有一次王震将军把我找去了,问我对开发北大荒有什么意见建议。我说,开发北大荒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我作为一名军人,我完全服从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我愿意开发北大荒。王震抓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
1958年4月,29岁的李雨村带着妻子和一岁的大儿子,随部队乘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在黑龙江密山站下车后,又转乘汽车到达虎林县,被上级组织分配到858军垦农场机械化生产连担任连长。
祖国内地早已经是春暖花开,可是在边疆地区北大荒,却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当时,连队驻地连一间房屋也没有。李雨村将妻儿安顿在分场场部后,就带着大家割草、砍树,开始搭建简易的宿舍。五一劳动节那天,北大荒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当时儿子感冒严重患上了肺炎,高烧40多度,同事心急火燎地给李雨村打电话,让他尽快回去抓紧把孩子送到农场医院。那个时候,沿途的荒原不时有豺狼出没。出发时,他专门挑选了一匹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战马,还特意挎上了一支冲锋枪。
李雨村:“可是走到树林里,马突然不走了。我跳下来一看,周围竟然被一群狼包围起来了,起码有三四十只狼。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害怕,我当年在朝鲜战场打美军都不怕,还怕狼?我拿着冲锋枪对着狼群就扫了半梭子子弹,大部分狼仍然没有后退。后来我又拿来手电筒,往它们头上照,头狼一看见亮光,就带着狼群撤走了。当时,如果不是这匹战马有经验,提前发现狼群。如果我再晚一点儿开枪的话,那些狼就会真的扑上来,把我的心脏给掏出来了。”
那天晚上,15公里的路程,李雨村骑马跑了两个小时,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他却惊出了一身冷汗。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妻子生下了女儿。由于没有柴火取暖,女儿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天冻死了。忍住心中的伤悲,李雨村继续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带领战友们发扬在抗美援朝战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这片荒原上奋斗了整整6年多时间。这期间,连队被农垦总局评为先进单位,他也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
1964年7月,由于新疆建设急需要大量人才,35岁的李雨村被调到新疆粮食厅工作,第二年又被上级分配到奎屯车排子国库,负责新疆建设兵团的粮食收购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李雨村依然保持抗美援朝老兵的本色,严谨认真,绝不允许虚报、谎报粮食的情况出现。
李雨村:“我下去一个团场、一个团场地了解情况,了解每个连队播种了多少面积,全场播种了多少面积,绝不能允许虚报。当时播种都是国家下拨的钱,国家先把钱拨到粮食厅,粮食厅再拨到团场。了解情况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只有调查清楚了,我们才能往下面付钱。”
此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李雨村,又被安排到库尔勒筹建粮食局南疆粮油机械厂,此后辗转多个岗位,历任政工科长、党办主任、党支部书记、纪检书记等职,并获得高级政工师职称。每到一个岗位,他都不忘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用军人的作风影响和带动身边人。至今,大儿子李金星还记得父亲当年管理国家粮库时坚持原则、绝不侵占一粒粮食的事情,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成长。
李金星:“那时候我们年龄比较小,在粮食仓库里,我就躺在麦子堆上,仓库里全是麦子。有时候,麦粒子会掉进我们的衣服口袋里。等我从仓库里出来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口袋清理干净。我当时就想起,父亲经常跟我讲,国家的粮食,我们一粒都不能占为己有,我们不能占公家的便宜。父亲一再交代我们,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
1990年5月,已经在新疆工作26年的李雨村光荣退休。空闲下来,他开始撰写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一块马肉救了我的生命》《高台山大捷》《雨夜送伤员》等回忆文章先后在当地报纸刊登。许多人读后深受感动,建议他写书出版,于是,从2014年起,85岁的李雨村开始学习电脑,着手撰写长篇回忆录。儿子李金星至今还记得父亲写书时的情景。
李金星:“都已经80多岁的人了,他还要写书。他不会使用电脑,就让我教他。开始他连电脑开机都不会,我就一步一步地教他。写作的时候,他一坐就是一上午,一进入往事的回忆之中,炮火连天的景象就会涌现到他的脑海里。几十万字的书稿都是他自己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完成的,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
李金星介绍说,当年在西南军政大学和父亲一起参加志愿军的一共有30人,临上战场前,大家一起把个人物品打包存放在学校的库房,等到战争结束,只有父亲一个人平安归来,取走了自己的背包,另外29个背包一直孤零零地留在了库房。它们的主人,有的受伤住进了医院,而大部分已经牺牲在战场。
李金星:“还有29个没来取,他一想,大都牺牲了。知道有下落的只有两个,一个把下巴打掉了,饭都吃不了,另一个胳膊断了。父亲说,胳膊断的那个人有可能存活下来,下巴打掉的那个连饭都吃不了,估计活不了多长时间。其他人都杳无音信,后来也在找,找不到。”
虽然那场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多年,但每次想到这个场景,抗美援朝老战士李雨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份怀念更加增添了他写好这本书、讲好英雄故事的信念。2019年,历时五年、长达28万字的长篇回忆录——《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正式出版。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今,91岁的李雨村还经常唱起这首铿锵的军歌,并且仍然笔耕不缀,为弘扬与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努力地工作着。今年4月,他又出版了《人生的历程》一书,向人们系统讲述自己从抗美援朝战场到建设北大荒和祖国大西北的难忘历程。平时,他还经常为地方和部队单位作报告,为年轻人讲述老一辈军人的战斗故事和奉献情怀。
他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抗美援朝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李雨村:“我是亲身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将抗美援朝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与现在的年轻人,都能继续发扬老一代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