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军民

爱国拥军的科技含金量

2020-11-14 08:31:21 来源:解放军报

爱国拥军的科技含金量

——中关村科技拥军见闻录

  王龙伟 张尚志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赵  威

  11月6日,中关村科学城四季科创中心和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签约,共同助推科技拥军。签约仪式上,与会代表现场试戴新型多功能头盔。李爱明摄

  11月4日上午,北京市召开双拥模范城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海淀区创造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不俗成绩。中关村人为之自豪和骄傲,同时更坚定了走好科技拥军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化作春泥更护花

  向一所老房子致敬

  在中关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很少有人注意到颇显寂寥的“科源社区”。这里有3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3层小楼。因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等60余位高级知识分子先后入住,这里被称为“特楼”。

  他们中大多是最早的中科院院士,也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高科技计划倡导者。这些科学巨匠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中关村科技拥军传统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2019年6月,“特楼”等429处建筑被公示为北京首批历史建筑。中关村一家社会组织副秘书长徐晋介绍,当年,每到夜晚,“特楼”前都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站岗,离“特楼”不远,还驻有一个装备精良的警卫班。

  更让徐晋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每周都会有一个傍晚,平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科学家们,全家出现在楼前,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楼前栽着一片重瓣桃花,一到春天就争相吐艳。

  如今科学巨匠离我们远去。人们向这所老房子致敬,科技报国、科技拥军在中关村被赋予一层特别含义:军人生产和平,科技工作者为“生产和平”提供助力。

  喜入军校再充电

  两次培训如虎添翼

  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李海臻感到十分无奈:前几年,一支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队找到她所在单位,寻求一种已停产许久的测绘线。

  李海臻与同事们分析后认为,过高的研发费用基层部队承担不起,单位独自承担又无法收回成本,最后只好集中力量,修复现有损坏器件。

  类似的经历,让创业者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科技拥军光凭热情远远不够。

  庆幸的是,2015年12月,与李海臻一样,来自中关村的48名地方科技工作者,走进国防大学高端人才培训班。在那里,他们听到了金一南、徐焰等一批知名教授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真知灼见,还听到了军队主管部门对装备、后勤领域科技需求情况的系统介绍。

  高端培训班由军地联合举办,当时已经是第二期。中关村核心区军民协同创新产业联盟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来自民企、国企的100多名科技工作者、企业掌门人相继参加培训。

  两次培训发挥了酵母效应。培训后的李海臻与许多创业者如虎添翼,他们着眼于部队实战需求,研发出适应野战条件的通信设备,军民两用效果显著,采购成本明显下降。

  院士入驻示范园

  三项“全国第一”的支撑

  几年前,为攻克一项技术性难题,一家数码企业的总工程师尹少鹏和同事们穿上迷彩服,与官兵们一起住帐篷、吃大锅饭,在戈壁滩上跟随部队一同驻训两个多月。

  那时候,与部队需求对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对一”。“如今,部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的对接,已经从单打独斗上升为联合作战。”来自国有军工企业的陈伟解释说,所谓“联合作战”,就是中关村民企与国企牵手的规模化科技拥军。

  中关村的确有这个“底气”。这里拥有90余所高等院校、400余所各类科研所、12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关村更大的“底气”在于3项“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这正是规模化科技拥军的雄厚基础和强大依托。

  “底气”是“干”出来的,不是“要”出来的。

  “中关村‘创业咖啡’香,‘科技拥军’味道更香!”大量科技拥军成果直接惠及三军,成为中关村一大特色。2018年12月26日,长期从事海军装备研究的邱志明院士团队,入驻中关村有“示范园”美誉的新兴产业基地。邱志明表示,此前13家军队单位在这里挂牌成立联络处,让他对中关村科技拥军刮目相看、充满信心。

  创新助推“变道超车”

  四届专题赛的跨越

  1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第四届新兴领域专题赛现场赛,在中关村科学城四季科创中心拉开帷幕。

  4届专题赛年年有变化,届届有看点。对此,两个人感受尤深。一个是对红外探测技术素有专长的柳培虎,一个是对车辆信息化、智能化情有独钟的邵如峰。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柳培虎紧急派团队奔赴武汉,冒着危险为军地医院安装红外测温设备。如今,一些部队营区及时采用了这一技术和设备。

  而在西北某演训场,某部指战员置身帐篷之中,便可远程操作油车为战地车辆加油。这得益于邵如峰和他团队研发的车辆智能化操作系统。

  对照学习“十四五”规划,研读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等有关部署,柳培虎和邵如峰对科技拥军有了许多新领悟——

  “科技拥军不是把军队与地方硬往一块儿‘拉’,不是把立项与立项硬往一块儿‘捏’。”柳培虎建议,以原始创新助推“三化”融合发展,在有些领域可以用“变道超车”替代“弯道超车”。

  “科技拥军不是一枝独秀的‘争霸赛’,而是取长补短的‘接力跑’。”邵如峰说,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文化很重要,向一体化管理要生产力,向军地大协作要战斗力。

编辑:王妍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