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军事

观察

新发展格局:主动作为的“中国选择”

2020-09-10 07:49:29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新发展格局:主动作为的“中国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众多新技术新成果亮相会场,展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图为9月6日,观众与仿真服务机器人互动。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世界风云变幻,挑战接踵而至。

  新形势催生新判断,新战略塑造新格局。

  8月24日,习主席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9月1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又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对内,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特殊背景和发展条件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如何推动“双循环”顺畅运转?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

  “5G信号已覆盖”的提示牌,如今在贵州省许多城市的街巷随处可见。当地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6万个5G基站,实现规模商用和县城主城区全覆盖。对内,通过深耕“数字蓝海”,贵州省走出一条后发地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新路。

  6月,装载日用品货物的集装箱从贵阳市出发,沿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白俄罗斯。相比传统物流路线,可节约一半时间。对外,贵州省已经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连结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

  窥一斑而知全豹。贵州省的发展之路,指向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概念不断清晰、不断完善。

  “具体说来,就是未来发展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立足点,以国内经济循环基本面的健康为核心,同时立足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经济互补。”刘元春解释。

  “国内大循环”这一概念乍听有些陌生。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国内大循环始终存在。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大国经济体的发展,都是由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构建的。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国际循环还是国内循环为主体,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刘元春说。

  从当前国内外形势判断,国际循环的发展动力日渐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提质增效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须将发展主体转移到国内大循环上来。

  同时,应辩证看待两个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今年以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运送货物同比增长4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一系列动作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并未停歇,大门越开越大。

  刘元春强调:“本质上,国内大循环也是开放的,同样需要跨国公司、外国资本、外国人才的积极参与。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

  主动作为而非被动选择

  无人零售车、VR试衣镜、智能仿真机器人……今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与会者带来新鲜的服务体验,展示出未来智能生活的便利。

  此次服贸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举办的首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对于国内外企业来说,服贸会不仅是展示自身竞争力的平台,更是寻求合作共赢的窗口。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格局。此次提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与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形势密不可分。

  “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大背景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步入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刘元春说,今年以来,疫情冲击造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全球经济步入动荡变革期,导致国际循环动力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从供给层面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拥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刘元春分析,从消费层面看,我国拥有超大市场规模。“这次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我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胜利后,经济复苏势头总体向好。这就说明,我们具有实现以国内经济为主的供求自我循环的基础。”

  有观点认为,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被动应对。那么,新发展格局,究竟是着眼长期发展的主动作为,还是应对当前内外形势的被动选择?

  也许我们能够从两组数据中找到答案:2008年至今,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200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6%。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66.2%下降到2019年的31.8%,外贸依存度不断降低。

  可以看出,新发展格局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在过去长期实践基础上,在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调整基础上,顺理成章发展出来的。

  从全球范围看,内循环的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80%以上、外循环的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20%以内,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刘元春说:“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

  对于此次疫情的影响,刘元春分析,疫情可以说是一种“催化剂”,带来外部环境加速变化,助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但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因为疫情出现的短期、适应性改变,而是在此前长期战略调整的基础上的再定位、再提升、再完善。

  解决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人手一张的“健康码”、5G测温巡逻机器人、直播平台、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走进中国人的日常,许多人也从中看到新技术新业态的广阔市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新材料、新基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将达到3.1万亿元;2020年至2025年,中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提高内需比重,二是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韧性。”刘元春介绍,“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找到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全面突破。通过夯实基础研究,在新的科研体系、新的创新战略下,攻克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我们还应看到,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排除国际循环发生极端情况的可能。极端情况发生后,我们必须依靠国内经济循环保持相对的稳定。那么,稳定性的支撑是什么?

  刘元春认为,需要对国内循环的短板进行深入梳理,提升国内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使国内经济循环建立在更安全、更富有弹性的国际供给和国际需求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内循环嫁接到国际循环上面。”

  “除此之外,还应确保微观有活力,宏观有尺度。”刘元春介绍,微观有活力,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解决一些体制性问题,使企业创新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宏观有尺度,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形成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有效机制,从而有利于加强新动力的构建,防止经济波动中出现系统性风险。

编辑:刘云
 
 
 
 

图片

 

图片

 
 

专题

  • 专题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 专题

    2020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专题

    领航强军新时代

  • 专题

    “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

  • 专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