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欧洲大陆。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刻,俄罗斯派出15架伊尔-76运输机搭载大量防疫物资和医护人员驰援意大利,在伸出援手的同时向世界彰显了其强大的战略运输与投送能力。与此同时,美国与波兰也在近期签署协议,增派在波美军数量并巩固波兰军事基地,欲以此增强快速机动能力。美俄如此注重战略投送能力发展意欲何为?其背后究竟有何战略考量?
全球威慑,战略投送成为制高点
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概括来讲是通过大型交通工具和空中平台等,将装备、物资、人员等投放到其他地方,这项基础能力决定了打击范围的大小、打击强度的大小和打击持续时间等等,它是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内容。近些年来,美英俄等国越来越注重将战略投送能力视为军力发展的重点以及国防和战略威慑的重要一环,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全球性大国”这一称号,就在于他们具备全球战略投送能力。冷战结束以来,空中战略投送力量在多场局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能够于短时间内从本土将大量部队及装备物资投送至一线,给予对手有效打击,依靠的正是其强大的战略运输能力和与之相应的大规模空运行动。与此同时,2015年,俄罗斯为扩大在中东影响力,介入叙利亚战事,并决定在叙利亚部署S-400防空导弹,仅一天后即由安-124运输机运抵,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在整个战事期间,安-124运输机作为“空中快递专线”,在俄叙间执行了1000多个昼夜的任务,为扭转叙利亚局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不仅在实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军队行动自由权,尤其是国家海权的重要基础。现代海权论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海权存在的基础是拥有不受他国控制的海上交通线的海军条件,和顺畅的海上航路的海运条件,其核心就在于国家有能力及时向海军、商船队运送、补充兵力和物资,以维护贸易的安全和航路的通行。而空中战略投送能力为这一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利用快速机动的投送能力,远洋船队就有了出色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信心和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人道救援、海外撤侨等突发性重大非军事行动的底气。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愈发复杂,随之而来的是拨云诡谲的地缘政治。作为地区性强国的标志,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及洲际实施快速投送是各国争相追求的战略目标,它具有维护国家战略机遇和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国家利益拓展的能力,同时是国家有资格参与全球政治、外交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为顺应全球化的浪潮,美俄等军事大国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对多项战略框架进行反复论证研究,强大的空中运输投送能力越来越被看作是实施快速兵力部署、赢得主动、争取先机的力量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健全的空中战略投送指挥体系。
能力超群,美俄注重战略投送发展
虽然如今战略投送能力是各国军力发展焦点,但美俄等军事大国并非一开始就将战略投送能力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他们均在实战中饱尝过缺乏快速行动能力的苦果。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土耳其不提供过境通道,美机步第4师被迫转道科威特进入战场。所谓兵贵神速,时间是引发战场不确定因素的重要条件,把握住了时间就增添了获胜的几率。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要通过陆路向南斯拉夫投送作战力量,但由于一些国家不提供过境通道而被迫放弃,丢失了重要战略机遇。同样,在2008年对格鲁吉亚的战争中,俄军暴露出了自身机动能力的不足,并因此引发了俄罗斯直到今天的军事改革。其改革的一系列成果也在之后的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早在二战时期,战略投送能力即在美军对日作战的太平洋战争中彰显出了极大潜力。美国空军认为:“在24小时内运来1个营,比10天后运来1个师更重要。”基于此,美军提出具备在4天将1个旅、5天将1个师、30天将5个师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的能力。而美国的全球打击能力就主要依赖于它的全球战略投送能力。美军拥有各型军用运输机2千多架,其中大型军用运输机400余架。1987年美军成立运输司令部,随后经过不断沿革,司令部对战略投送的指挥权一步步集中统一。目前为止,美军组建了拥有第18和第19航空队的战略空运部队,其中第18航空队下辖第60、第305空中机动联队,第26、第463和第437空运联队,装备有C-5B\C-17、KC-10A运输机、加油机等共230余架;第19航空队则隶属于空军教育与训练司令部,主要实施联合医疗勤务、战备和空军安全援助训练任务。
作为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美国建成了包括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超级航母战斗群、c17环球霸王、C5银河运输机、B2战略轰炸机、全球反导系统、战斧巡航导弹在内的全球战略投送体系,并依托数百个海外军事基地,保证了其军队可以如美国大片表现的那样迅速抵达全球的任何一个战场。遍布全球的后勤供应链、发达的通讯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美国战略威慑覆盖世界任何热点地区。
2015年9月,俄罗斯空军一架安-124运输机及数架战斗机以密集编队的形式,从俄罗斯直飞叙利亚。沿途国家雷达只分辨出了一个目标,以为仅仅是大型客机,当他们反应过来时已为时过晚,俄军已站稳脚跟,上演了一次精彩的战略投送军事行动。近些年来,俄罗斯瞄准非对称优势,着力打造“运输机数量多、能力强、响应快”的战略投送体系,提出了“1天全球抵达,5小时覆盖欧洲全境,1小时覆盖东欧“的战略目标。
2015年8月,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成立空天军,由俄总参谋部直接指挥。截至目前,俄罗斯空天军实力仅次于美军,装备各型军用运输机近400架,其中包括100架伊尔-76和10架安-124,超过欧洲北约国家总和,占全球总量的9%。同时,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已经启动新型超重型军用运输机研发工作,并考虑进一步扩充安-124机队。反观其他国家,英国租用的8架C-17大型运输机和其他国家的C-130和A400m战术运输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可与俄同日而语。由此,有外媒指出,如果有战略机遇,俄罗斯计划收回东欧部分地区。
信息时代,战略投送未来前瞻
信息化条件下,空中战略投送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空中联合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必不可少的力量支撑。随着战略投送装备趋于高速、智能和无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导航和5G网络等新技术新理念将成为战略投送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美军为适应全球战略需要,制定的海运、空运、“预置”“三位一体”战略投送力量发展计划,正是依托了美国在技术方面难以企及的优势,使得美军在全球“前沿存在”成为可能。
战略预置能力是现代战略投送手段的新发展。冷战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就签署行政命令,责成国防部和商务部共同拟制一项在国家需要时调用民航运输力量的方案。在这之后,美军为增强后备力量保障,制定了民航后备队征召计划,将地方民航分为3个等级,一级征召使用80架民航飞机,二级征召238架民航飞机,三级征召379架民航飞机。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预置正是在战争准备阶段为战场设施、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提供强大后援,为临战快速部署和先期作战提供有力依托。
随着探索能力不断深入,太空已成为各国角逐的新战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谁控制空间,谁就控制海洋;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全球商业模式;谁控制了全球商业模式,谁就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谁就能控制空间。”太空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经济、科研前景,渐渐成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投送需求。然而,太空战略投送技术含量高,组织实施复杂,需要较高程度的军民一体化和更为新颖高端的前沿科技。因此,占据了太空战略投送优势,就争取到了绝对的战略主动。
战略投送能力关乎一个国家作战能力的强弱,美俄等军事大国选择优先发展,自有其战略考虑。战略投送能力需要科学技术与新型平台的不断推出,而信息技术也是空中战略投送能力的力量倍增器。由此,战略投送能力与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发展,将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崭新面貌。(杨竣翔、封华、何松泽、申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