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指出,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源于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源于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源于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源于中国的大国担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与自觉,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最执着的追求。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和”“合”二字,分别有和谐、合拢之意。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将“和”“合”二字联用并举,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语句,反映了孔子治国处事以“和”为贵的价值观。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墨子也提出“兼爱”“非攻”,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中华民族和平基因代代相传
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欺凌他人的殖民主义。2100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及地中海各国开展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拓展,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友好交往。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至非洲东岸。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传播中国文化,开展经贸往来,惩治海盗,平息纷争,维护邦交秩序,被誉为“和平使者”。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梦想。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殖民和侵略他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连连,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不断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如今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在维和行动中发扬光大
中国军队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积极履行大国担当,为世界和平出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民军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始终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胸怀人间大爱,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为当地谋和平,为当地人民谋幸福。
1990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光辉历程。30年来,中国军事观察员在冲突一线观察报告局势,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决策信息,为冲突的政治解决创造条件。30年来,中国维和部队在冲突不断、暴力骚乱频发、安全形势严峻的维和任务区,执行武装巡逻、隔离冲突、止暴平暴、警戒搜查、安全护卫等任务,为稳定局势、保护平民、协助人道主义救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陆建新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高级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