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瞭望

苏丹总统巴希尔下台了,为何示威还没完(图)

2019-04-15 13:43:13 解放日报

  民生凋敝成为导火索,军方与反对派举行政权变化后首次会议,称双方协商组建文官过渡政府

  苏丹总统巴希尔下台了,为何示威还没完

  

  ■本报记者 安峥

  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军方赶走4天了,但大批示威民众却没有离开。军方似乎成为他们新的反对目标。

  新上任的过渡军事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13日发表了上任后首次电视讲话。布尔汉发表电视讲话后,苏丹职业人士协会作为街头示威的主要组织团体发布声明,对军方所作回应表达不满,呼吁民众继续示威。他们要求军方尽快把权力交还给文职政府,而不是实行长达2年的过渡期。有评论称,未来几天将是决定局势今后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

  民众不满“套路”?

  苏丹并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2011年南苏丹独立前,它曾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如今也是非洲第三大领土国,位于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交汇处。

  4月11日,苏丹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奥夫宣布推翻巴希尔统治,成立过渡军事委员会代行国家权力,他本人担任主席。苏丹政府被解散,宪法暂停执行,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定于两年后举行大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指出,这在很多阿拉伯国家并不陌生,比如2013年埃及军方领导人塞西推翻“穆兄会”代理人穆尔西就是同样的方式。他们都不是军队直接动用暴力机器,而是借助民众抗议的压力,利用军方手中的权力,推动政局发生变化。

  然而,讽刺的是,苏丹民众因为巴希尔黯然下台的喜悦没能持续多久。路透社称,11日军方讲话后,数以万计抗议者继续在街头示威,要求军方尽快“退场”,实行文官统治。

  12日,苏丹政坛再现戏剧性一幕:刚刚上任一天的过渡军事委员会“大换血”:“一把手”奥夫和“二把手”总参谋长马希双双辞职;军方三号人物、争议较小的布尔汉接任主席一职。此外,让人“敬畏”的苏丹国家情报与安全局局长戈希将军也于13日辞职。

  “眼下的势头对抗议者有利,”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他们在短短几天内赶走两名有权有势的将军。有评论称,作为军事委员会新的头号人物,布尔汗鲜为人知,他一直都是陆军指挥官,直到最近才领导一支步兵师。他的任命被视为军方对抗议活动的一种安抚,但这无助于回答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比如军方退位的可能时间表。

  苏丹军方与反对派13日证实,双方举行政权变化后的首次会议。布尔汉当天申明,他将与反对派协商组建文官过渡政府,暂时管理国家事务,过渡期最长两年,随后举行选举。

  “抗议者的诉求也很容易理解:军方还政于民。”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姜恒昆指出,因为军方与前政权过从甚密,军方过渡政府“换汤不换药”,当然不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改变。

  “苏丹自1956年独立以来已有过4次政变,”刘中民指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套路——取消宪法、宣布紧急状态——民众早就知道了,最终目的无非是加强管理、巩固权力。民众对此感到失望,他们想尽快结束过渡政权,让新政府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刘中民指出,苏丹政坛有一个“怪现象”:在历次政变后,军政府上台时都是意气风发,都想尽快恢复秩序,实现经济发展。但执政时间越长,对权力的不安全感越是厉害,为了巩固权力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反倒适得其反,最后还是因为民生问题沦为被民众“革命”的对象。

  一切都是经济?

  舆论普遍认为,民生问题是本轮动荡的起因:去年底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和严重通胀,也是巴希尔在执政30年后被赶下台的主要原因。

  “民生凋敝既是巴希尔被推翻的导火索,也是根源,”姜恒昆指出,从2011年南苏丹独立开始,苏丹丧失了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而石油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是苏丹经济的支柱。原本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对苏丹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

  “尽管巴希尔政府此后也作出诸多改革,比如大举发展采金业,但仍无法弥补石油行业的巨大损失。从2011年起,苏丹经济持续下滑,始终面临食品、燃料短缺,通胀严重等经济困难,其通胀率在去年高达80%。紧接着情况更为特殊,面粉供应出现短缺,国家又没有足够的外汇来补充供应,从而造成粮食价格上涨达3倍,工薪阶层首当其冲。尽管去年以来,巴希尔展开‘穿梭外交’,但仍没能化解危机。民众看不到希望,这是巴希尔政府下台的最主要原因。”姜恒昆说。

  “如果说经济发展长期困难,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导致巴希尔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刘中民指出,那么其更深刻的根源则在于统一与分裂、宗教与世俗、独立与依附等多种复杂矛盾的存在,使苏丹始终不具备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具体而言,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政策为苏丹维护统一种下隐患。两大族群(阿拉伯人和非洲裔)的矛盾长期存在,使得苏丹多次陷入内战,和平时期在国家历史上只有短短十几年。内部,达尔富尔问题、中央与地方反叛势力的割据迟迟不得解决;外部,冷战时期追随苏联、后来又在与西方关系上摇摆,使其不得不把国家力量投入到维系政权安全上去。

  另有评论指出,除了经济困难,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苏丹政权更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内部,巴希尔在抗议爆发后应对不力。“他当时的做法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让军方控局,重组政府,将18个州的州长都换成军人。这些举措极不明智,非但不能遏止反倒会激发更多推倒他的力量,从而促使政权变化更快到来。”姜恒昆指出。

  外部,有评论称,尚不清楚在苏丹争夺影响力的地区权力掮客——如沙特、埃及、卡塔尔和阿联酋——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俄罗斯《观点报》称,美国从不掩饰对巴希尔的不满。

  专家认为,巴希尔政府的垮台属于意料之中,但关键还是治理无方。“无论是军政府还是文官政府上台,在今后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民生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姜恒昆指出。

  有评论称,苏丹剧变是2011年西亚北非动荡的余波:长期执政的“政治强人”一个接一个谢幕:津巴布韦的姆贝基、阿尔及利亚的布特弗利卡、苏丹的巴希尔。

  从表面上看,苏丹的遭遇与8年前经历动荡的国家的确有共性:经济一蹶不振,通胀与失业严重,群众走上街头,领导层出现分化,当政者成为牺牲品……

  刘中民指出,联系到至今仍未解决的叙利亚危机,可以说,8年前的政局动荡仍没有结束,阿拉伯国家仍处于复杂的历史转型中,甚至连沙特等海湾国家也感受到了“民主与民生”两方面压力,都在寻求变革,以改善自身处境。“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进程。”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专题

    “春暖花开”策划|国际40年:唱响共同繁荣的中国声音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