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积极致力于同各方一起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彰显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全球性挑战考验人类文明成色。当前,国际上不时出现“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的喧嚣,新冠肺炎疫情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加剧社会撕裂、种族冲突。国际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是说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和谐共生的任务十分迫切。“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重大倡议,丰富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深远。
历史经验表明,文明能够因交流互鉴而充满生命力,秉持包容精神能够实现文明和谐。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此交融汇聚,相得益彰。只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就能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从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到倡导构建人文共同体,中方积极致力于同各方一起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包容互鉴的典范,彰显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是倡议者,更是行动者,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纽带的举措。上合组织媒体峰会促进媒体合作,妇女论坛开辟合作新天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顺利“上岗”提供气象服务,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等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于明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继续办好上海合作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培养相知相亲的青年一代。“兄弟情谊胜过一切财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情谊。”上合组织成员国人民以这样的心声,表达对中国行动的感激之情。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都是古丝绸之路重要沿线国家,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深入人心,为地区国家深化人文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地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蓬勃开展,为上合组织民心相通注入了新动力。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阿万深有感触:“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上合组织成员国间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人文交流持续密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9年来的实践表明,文明差异绝不是冲突的根源。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地区国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呈现着具有全球意义的示范作用。随着地区各国不断朝着构建人文共同体的目标努力,“上合智慧”定能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