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部委

八部门联动防控青少年近视

2018-08-30 08:13:28 中国青年报

  8月29日,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于8月21日结束。在为期20天的意见征求期间,社会各界提出300多条意见,其中不少意见已被采纳,如公众因网游对学生视力影响较大,提出对网游增加限制;公众提出对未经医学循证的防近视产品或广告进行管理。

  除了公众意见,这位负责人表示,教育部还征求并认真采纳了31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意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

  2015年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各阶段学生近视率持续上升,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比2010年分别上升了4.57、6.79、3.87个百分点;视力不良低龄化现象明显,7岁男孩、女孩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8.95%、32.15%,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0.81、0.46个百分点。

  近视非小事。视力不良不仅导致个体劳动能力减弱和生命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也给国家战略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近年来,虽然各地、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和创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和视力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今年6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期,教育部多次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北京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教育阶段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一线负责同志和中小学校长等,专题研究、深入分析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防近工作相关措施实施效果不好的原因和症结。

  这位负责人说,导致我国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且视力不良低龄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学生课内外学业负担重,这与“超纲”“超前”教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等不无关系;二是电子产品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重了学生的用眼负担;三是用眼过度;四是用眼不卫生;五是学生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不足。“《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是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从切实减轻学生课内课外学业负担、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科学有效矫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

  这位负责人说,此次意见稿的一大亮点,是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播电视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并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了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推进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体制机制。

  近视防控需要全社会行动,对于非学龄阶段儿童的近视防控工作,家庭的参与至关重要。这位负责人介绍,意见稿把家庭的作用放在首位,并提出,家长应当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使其每天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等。

  意见稿还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意见稿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同时,意见稿提出建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制度。这位负责人介绍,评议考核办法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总局制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核实各地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基础上,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这位负责人说,教育部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来制定更为具体的考核和评定制度细则,从明年开始实施。

  (原春琳)

编辑:刘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 专题

    晋江经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