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风险识别判断和管控水平 成为解决融资难一剂良方
针对这一系列新困难,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才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行之有效的良方。王兆星表示,除了在监管政策上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同时也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要从发展战略、市场定位方面,把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把改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等放在董事会、高管层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具体包括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贷款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加强风险识别判断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更多地依托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状况等,发放更多的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
另外,银行要在加强内部风险管控、推进流程再造等基础上,大幅度缩短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响应和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审批时效,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在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看来,银行要解决对于小微企业的风控机制问题应转变思路,由过去的负面清单制转变为正面清单,“谁合格谁过关”,实现整体放量。
王兆星提到,要改进银行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还应该在金融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综合施策。这其中,既要改革,也要创新。
从需求侧来讲,银行应该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贷款需求。有效贷款需求,是指企业的产品是有市场的、技术是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也是好的,能为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相反,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也落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被淘汰,有些甚至可能是“僵尸企业”,这些就不在有效贷款需求范围内。
从供给侧来讲,要下功夫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要增加金融供给者。既要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大、覆盖广、管理先进等传统优势,同时也必须发展一些贴近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小银行机构,共同形成一个更加活跃、适度竞争、富有效率的市场,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既要依靠一些传统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同时也必须依托现代信息科技推进金融供给的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