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便利化,压缩跨境贸易时间成本
在日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去年的第七十八位上升到第四十六位,上升32位。各项指标中,跨境贸易排名也同步上升了32位,其中“压缩跨境贸易时间和成本”很大一部分源于海关巡视整改。倪岳峰深刻感到,整改是推动工作的抓手和举措,必须以巡视整改推动海关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此前,巡视反馈中专门指出,“通关便利化改革不到位、解决通关繁琐问题进展缓慢……”到底是哪些环节不够便利?总署将通关流程细分为卸货、通关准备、通关、货物提离4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优化,一系列改革举措紧锣密鼓推进——
6月1日,全面取消出入境货物通关单,实行一次放行。据统计,取消通关单的当月,海关通关时间大幅降低,其中,进口通关时间较2017年底压缩了56.2%,出口通关时间较2017年底压缩了41.4%。
8月1日,实施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单通关。过去229个申报项目精简到105个;原报关、报检74项随附单据整合为10项,86项监管证件简化成48项。“以前报关报检要两套材料,两人专门负责,报关报检材料还不一样,工作量大,改革后,报关效率大大提升。”云南顺通达报关有限公司经理阮艳娇感触颇深。
9月1日,试点关税保证保险改革,实施“先放后税”,压缩企业通关时间成本;11月1日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正式在全国铺开。
执法留痕可追溯,全程处于大数据监督之下
中央巡视组在反馈时指出了海关重点领域和执法一线腐败仍然突出的情况。“海关执法权有个特点,就是权力下沉,越是基层权力越大,过去由于执法主要依靠人的现场判断,一些一线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局部风险突出。”倪岳峰说。
为改变过去一线执法人员查验随意的情况,目前海关将查验、稽查等执法对象的布控选择权从一线上收,执法对象由信息系统通过“重点布控+随机选取”方式确定,直接推送到执法一线,实现“选、查”制度性分离,让确定执法对象不再“随性”。
如何防止一些执法人员裁量权过大?走进总署的业务运行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各个海关查验场地的实时情况。“以前人工填写查验记录单,只是纯文字记录,出了问题,货都运走了,根本没法倒查。”海关总署口岸监管司司长王炜说,现在只要是查验场地,都安装了多角度的视频监控系统,关员执法要求佩戴可实时回传信号的执法记录仪,执法行为留痕可溯。
整改过程中,海关总署着力打造“制度+科技”,通过执法对象参数选定、执法行为留痕可溯、执法处置智能判断、执法异常“云”端监控,压缩自由裁量权空间。通过“标准化、进系统、留痕迹、可追溯”,使执法权运行始终处于大数据监督之下。
倪岳峰表示,下一步,将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作风推动巡视整改落实落地,既打“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又打“持久战”建章立制解决长远问题,使巡视整改反馈每条意见的整改落实都转化为海关工作的新提升、海关队伍的新变化。(本报记者 江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