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只要没有被遗忘,逝去的人就不会远离:年轻人眼中的生死观

2018-04-05 09:56:42 新华网

  新华社杭州4月5日电(记者俞菀唐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神秘而忌讳,生死是两个世界,既世事难料,又命中注定。每年清明节,当人们祭奠亡人、慎终追远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生与死的问题。

  今天,年轻人的生死观正在发生改变,生前遗嘱、生态安葬、网络悼念,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连接”两个世界的方式:如果生是一次认真的体验,那么死便是一场严肃的远行。

  死亡也可以浪漫又帅气

  “为何我感觉到死亡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呢?”这是“90后”女孩龚艳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死亡时写下的话。“如果有一天我要饱受病痛折磨,最终失去意识。我宁愿拥抱身边的人,然后欣然接受死亡的来临。”

  不讳生死,直面人生,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命态度。他们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演绎得更加浪漫和帅气。

  不久前,贵阳市一位身患癌症的年轻人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生前告别仪式,来目睹自己的“死亡”。他说,既然死亡终究会来,为何不能坦然面对?实际上,“生前告别”、“生前遗嘱”等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而那些选择捐献遗体或者器官的年轻人,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

  “我为他骄傲。”“80后”朱女士抚摸着陵园里器官捐献纪念碑上丈夫的名字说。2016年,患有恶性脑肿瘤的丈夫主动提出捐献遗体。一个多月后,丈夫离开了,但朱女士觉得,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很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与其满腹遗憾,不如活在当下,与其担心失去,不如珍惜拥有。

  今年年初,“80后”李奔告别了自己的爷爷,每每回想起爷爷,他便会陷入长久的回忆。“我最大的爱好是摄影,但自己却没有给爷爷拍过一张照片,也没有和他一起合过影。”

  这让他意识到,死亡是永远不可预期的,与其害怕死亡会夺走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不如充分投入生活,寻找到人生的目标,并从中感受到意义和价值。

  “每当风吹过竹林,我都能感到母亲的气息。”

  “不留骨灰、不刻墓碑”,这种洒脱而帅气的生命告别方式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我觉得仪式感还是要有的,但仪式感不是讲排场,更不是对自然环境的负担。”“90后”网友“史瑞克”说。

  在浙江温州鹿城区翠微山高处,有一处纪念园,那些希望在身后选择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的人,可在该园石碑上刻下姓名,供后人缅怀。纪念园的负责人说,很多老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儿子辈甚至孙子辈介绍而来。

  树葬、花坛葬、海葬……让逝者的骨灰与花为陪、与树相依、与大海或泥土浑然一体。原先“入土为安”、“凭吊有物”的传统殡葬习俗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我希望当自己离世后,能将骨灰撒入大海,这样我就能去世界的各个角落‘看一看’。”虽然才刚刚成年,但“00后”网友“织梦”却对于死亡有着一种天然的超脱。在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看来,正是这份超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希望。

  大学教师刘女士,将母亲的骨灰深埋在浙江安吉的竹海之下。如今,每年清明节,刘女士都会带着家人去安吉踏青,在山间住上一晚静听潇潇夜雨。“选择生态葬,让我们从人山人海的扫墓大军中解脱出来。”刘女士说,“每当风吹过竹林,我都能感到母亲的气息。”

1 2 共2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2018全国两会

  • 专题

    2018新春走基层

  • 专题

    聚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 专题

    奋斗·劳动者之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