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景
陈英杰摄
因日寇侵华,闽南沿海战火纷飞。1938年,4岁的陈永栽第一次随家人离开故乡福建泉州晋江,远渡重洋,到昔日被人们称为“吕宋”的菲律宾谋生。
从泉州到澎湖,再到菲律宾,是泉州人惯走的一条下南洋路线。
早在800多年前,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列岛造屋200间,遣将兵近千人屯守,确保泉州、澎湖、菲律宾航线的畅通,以维护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宋末元初,逃难到吕宋岛的晋江人董柳轩开族繁衍,成为有名可考的最早的菲律宾华侨。
然而,这还不是泉州人最早的出国记录。泉州人的出国史是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史一起开始的。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上千年来,以海为生的当地人,或由于环境或迫于人事,远赴异国他乡求生谋业,舟楫不断,船笛不绝。
古城处处有侨踪
与大多数先人一样,陈永栽也是漂洋过海到菲律宾的。
从白手起家到数十年艰辛奋斗,陈永栽在菲律宾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商业王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譬如他是如何成为“烟草大王”“啤酒大王”“银行大王”和“航空大王”的,这些故事在菲律宾和中国广为流传。
但泉州人更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故乡、对祖籍国长期以来的无私回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永栽就在泉州捐建了多处医院门诊大楼、中小学、图书馆、体育场。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事件中,他也都出资出力,为国分忧。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陈永栽的各种捐款已上亿元。
而在泉州,这绝不是个例。
有着千年以上出国史的侨乡泉州,目前共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950多万,超过泉州865万常住人口,有人因此称之为“海外泉州”。海外泉州人秉承“爱拼才会赢”的吃苦精神,加上经营有道,财力颇为雄厚。以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例,排名前20的富豪中就有多位泉籍乡亲。他们不仅为住在国创造了财富,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泉州市外侨办提供的数据来看,1979年,泉州市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额达到1361万元,到1988年突破1亿元。改革开放至今,泉州市累计接受捐资额达119亿元,几乎占全省接受捐赠总额一半。
不夸张的说,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乎每个泉州人出生后的一切活动,都会与华侨华人的捐赠发生关联——医院里大部分门诊楼和病房大楼,中小学校、高校的大部分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文体中心,道路、桥梁、机场等交通设施不一而足。
今天,当人们走在泉州各县市的街头巷尾,经过当年他们捐建的“爱国楼”“吕振万大楼”“侨乡体育中心”“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地方时,都不禁为生于这一方热土上的海外乡亲心生感佩。
教化育人见侨心
泉州籍海外乡亲的捐赠,大约有70%用于兴办教育。
兴办教育是海外泉州人回报故土的一个传统。从20世纪初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到黎明大学创始人梁披云,再到捐建170多座教学楼的吕振万,这个传统薪火相传了一个多世纪。
陈永栽同样注重教育,特别是海外新生代华人的华文教育。
早在1986年,他就开始资助菲律宾华人青年到泉州华侨大学留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菲律宾,他设立了“华教工读奖学金”,资助华校中文程度优良的中学毕业生,到菲律宾境内任何一间大学进修。此外,每年暑期他还资助华校华语教师来中国短期进修。
“孩子学中文,心中才有祖国。”陈永栽常常这么说。2001年以来,他每年用专机送几百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到福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十几年来上万人受益,在两国间被传为美谈。
2011年,陈永栽向华侨大学捐赠5000万元,建造华文教育培训中心“陈延奎大楼”,成为迄今为止华侨大学建校史上单笔最大的个人捐资。建成后的陈延奎大楼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名华裔青少年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
本部位于泉州的华侨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华侨”命名的国家部属高校。学校目前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生4627名,其中华侨华人生源占大多数。作为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目前有境外生1275人,短期培训生每年2000人以上。而在2012年前的15年间,短期培训生总共才5000人。
中国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与许多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学习英文、留学欧美形成对照的是,世界上有许多外国人正在奔赴中国学习中文。面对这样的新变化,但凡有机会,陈永栽就会提醒华裔青年学生,要多学中文,多了解中华文化,将来在职场或商场上才会拥有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