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一周年 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
2017年4月,北京正式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一年之后,医改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今日(20日)从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医改一年,已完成门急诊量2.1亿人次,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
2017年4月8日开始,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全面实行预约挂号,通过手机APP、网上挂号平台。
通过对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医联体建设,极大促进了分级诊疗。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一年来,已完成门急诊量2.1亿人次,390万出院病人得到有序治疗。
其中,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左右。
“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告诉记者。
据雷海潮介绍,改革一年间,所有在京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施零差率销售。取消了挂号费,新增了医事服务费。以三甲医院为例,目前三甲医院普通号50元,报销后患者自付10元;知名专家号100元,自付60元。
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即可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也更高了。
与此同时,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9.7%和25.5%,雷海潮认为,这说明患者选择专家看病更加理性,缓解了以往看专家难的问题,使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并延长了医患沟通交流时间。
除了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外,新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也在有效发挥作用,雷海潮告诉记者,“新医改”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医药费用增幅下降了。
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改革一年以来,北京市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改革一年来,全市二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九个百分点。
此外,本轮医改还将社会救助对象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将社会救助对象的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从70%调整到80%,门诊费用救助封顶线从4000元提高至6000元。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为例,截至今年4月7日,医保基金增加专项支出22.8亿元,减少个人负担近6千万元。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二三级医院中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1.7%的患者支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82.2%的患者认为改革政策有利于分级诊疗,83.8%的患者对医疗收费持肯定态度,90%以上的患者满意就医状况。
北京市统计局此前对全市10个区4200户低收入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显示,患者对改革的支持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达到99.6%。
据记者从北京市政府了解,今后北京市还将持续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并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能力与激励机制建设,每个区至少建设一个紧密型医联体,推进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孙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