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饭堂到社区共治社会平台
长者饭堂的意义,远不止是吃顿饭那么简单。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岑彩萍介绍:“服务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认识多年,却并不熟,平时也是独来独往。而吃饭时他们坐在一起,社工也会引导互相认识。慢慢地,大家就有话聊了。”
除了吃饭,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还提供日间托老、情绪疏导、康复理疗等多方面服务,中心内还开设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用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在这里“泡”上一整天。
83岁的王奶奶独居多年,自从家门口有了服务中心后,她几乎每天都来,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岑彩萍说,王奶奶现在过得可充实了,有时还自嘲“忙不过来”。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天河。该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提供老年大学堂、社区长者饭堂以及日间托老中心服务。示范中心副主任唐明珠告诉记者,老年大学堂去年共开展超过60个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歌舞艺术、文学艺术、体育健身、智能应用四大板块,服务人次达11460人。另外,中心还为区内日间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包括个人照顾、保健康复、膳食及各项社交康乐活动等服务。
目前,很多街道社区长者饭堂都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支撑,融入了医疗护理、护理站等服务新内涵,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助餐配餐服务与面向独居、空巢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开展的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服务有机结合,把长者饭堂打造为医养结合的工作抓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活化利用,老年人交际圈、社会支持网得到拓展,独居、空巢、失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精神状态和心态明显改善。
“从长期照护提供者的立场去考量,最佳选择是将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去通盘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考虑到老年服务既需要社会化,也需要专业化,理想的政策设计是以社区平台为基础,将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串联。
“目前相当多的居家服务都靠‘政府买服务’来支撑。但是,一项社会服务如果不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可持续就会成问题。”唐钧说,从长期照护服务的角度看,按照国际经验,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应该是功能耦合的有机整体,才能充分发挥“1+1>2”的整体效应。
长者饭堂是广州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切入点。据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负责人介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到饭堂、配送点等取餐、就餐,增加运动量之余也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由服务人员或志愿者配送到家,有任何情况也可及时反馈。
广州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抓手,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即3个基本服务项目: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同时鼓励各区、街镇根据辖区实际选择若干项目试点)创新试点,全面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如今,广州已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3级实体服务平台,涵括上门服务、日间托老、综合服务等服务。广州正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结合助餐配餐服务与志愿服务、上门探访、家庭医生等服务,利用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推进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