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长江两岸的绿色生态屏障。中新网 于晓 摄
(经济观察) 审计“把脉问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 力促高质量开发与保护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审计署19日在北京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公告,这也是审计署首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长江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横贯中国东西不可或缺的生态大廊道。整个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国约40%,是中国经济重心和活力所在。同时,生态环境也容易受到侵害。
当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存在长江流域保护整体性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大,部分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等情况,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工作人员1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也是进行环境审计时特别关注的问题。
部分地方开发管控防治不力 部分资金项目绩效不高
该工作人员表示,从审计情况看,11省市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开发管控不够到位,生态修复尚未达到预期。如有的地方小水电无序、过度开发问题突出,有的还造成了生态破坏。持续整治的5个国家重要湖泊,由于治理不到位等原因,2017年湖水水质仍为IV类及以下。同时,在开发区建设中,存在未批自建等问题。
二是污染治理方面,存在个别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未按要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有些地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储存、转运和处置不合规等。
三是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绩效不高。如部分项目未按期完成导致资金大量结存,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发挥预期效益等。数据显示,有关地区违规使用相关资金0.25亿元(人民币,下同),20.77亿元专项资金闲置1年以上;197个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未按期开工或完工,19个项目建成后效果不佳。
这位工作人员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有的跨区域环境问题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这些问题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的落实。
摸清生态环境状况突出审计重点
长江经济带生态类型多样、环境问题复杂,上下游情况各不相同,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1个省市的生态质量、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产生问题也有不同的特点。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摸清每个省市生态环境状况、落实生态环境相关政策、完成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管理使用相关资金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审计重点。
对于审计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工作人员表示,在民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上重点关注水资源水污染、土地资源土壤污染,在风险点上重点关注工业集聚(园)区和国家重要湖泊这两个容易产生问题的区域。
该工作人员表示,考虑到各地生态质量、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要求各审计组因地制宜选择重点生态环境事项实施审计,如长江上游地区主要关注生态保护、水资源过度开发,中下游地区主要关注突出环境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
揭示风险隐患促进问题整改
“审计不仅要揭示11个省份存在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还要深入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位工作人员说。
该工作人员介绍,审计署相关领导要求,审计人员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是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而不是放弃发展。审计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相关地区和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健康发展而不是脱离当地和企业的状况,提出不切实际的整改要求。
二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客观分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产生的条件、背景、原因等,对新产生的环境问题坚决揭示和查处,对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界定违规主体和问题性质,督促相关地方和企业合理有序逐步解决。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司工作人员表示,审计署将持续关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促进这些重点区域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审计署可能会陆续开展一些专门的审计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