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用一生践行信仰——家人、学生追忆郑德荣

2018-06-26 15:59:55 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6月26日电题:用一生践行信仰——家人、学生追忆郑德荣

  新华社记者郎秋红、李双溪

  近两个月前的一个深夜,一位92岁的老人从半昏迷中醒来,叫过家人,断断续续地叮嘱,“告诉我的学生,要不忘初心……”

  十几天后,老人溘然长逝,这句话成为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句完整的遗言。

  “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学生们含泪说。

  这位老人就是我党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2年,年轻的郑德荣刚刚从事党史研究时,是出于对同样年轻的一个政党如何成为执政党的兴趣。研究得越深入,他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真理。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读到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用生命保存的档案,让他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那个时候国家有6个大的档案馆,他走了4个。很多档案只能看,不能复印,他就手抄下来。有的不允许抄,他就记在脑子里。”郑德荣的二儿子郑晓光说。直到今天,东北师大政法学院的资料室里,还保存着十几盒已经发黄的党史资料,其中很多是郑德荣当年一笔一画抄写下来的。

  “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是真学、真懂、真信,因此,不允许有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对党史的玷污。”郑德荣的学生邱潇说。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前几年,某党校的一位教授到东北师大做报告,说中国共产党接受的不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已经退休在家的郑德荣听说后,立刻去找校领导,指出对方说得不对,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邱潇说。

  “学术上的任何瑕疵都混不过去”

  郑德荣的住所是一处30多年前学校分给他的老房子,陈设简朴。举目四望,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铺上,到处都是书。

  学生们说,每次到老师家,他都在读书。有时学生在书店、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到老师家去找,十有八九可以找到。老师甚至能告诉他们,要查找的资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籍中,甚至指出在书中的哪个部分。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研究党史,不能只局限掌握党史知识,还必须掌握与之关联的中外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哲学、外语等。同时,必须占有第一手资料,才有发言权。

  学生刘世华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读郑老师博士时,最难的一门课就是文献阅读。郑德荣每次课都要求学生通读一个时期或者一个主题的文献,下一次课讨论。谁没有认真读,讨论时郑德荣马上可以发现,会被严厉批评。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离开严谨求实,不能称其为科学。”

  郑德荣的孙子郑凯旋也从事党史研究,写了一篇党史方面的文章,想请爷爷简单修改一下。郑德荣看后,不客气地指出文章质量不高,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经过数次修改后,郑德荣仍不满意,就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给他讲述相关党史内容。就这样,本以为“三五天就能发表”的文章,一改就是半年,中间数易其稿。“学术上的任何瑕疵在爷爷那里都是混不过去的。”郑凯旋说。

  “学生成才比什么都高兴”

  在子女眼中,郑德荣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在学生眼中,他却是一位慈爱的师长。

  1983到1986年间,郑德荣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当时,郑德荣的大女儿在外县医院工作,想调到东北师大校医院,郑德荣没有同意。他的儿媳妇想从企业考入学校财务处做会计,也被他一口拒绝。他说,“我要是安排了这件事,今后怎么要求别人,我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儿坎。”

  “以权谋私”,对郑德荣是行不通的。但为了把优秀的学生留在学校,他会“举贤不避亲”。二女儿曾抱怨他:“你对学生比对我们都好。”郑德荣说:“对学生,那是公事。对你们,那是私事。”

  近年来,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学生们说,只要请老人家做辅导,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他从不拒绝;不管多疲惫,只要登上讲台,依旧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今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前,郑德荣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写了9页手稿。

  4月19日,他的文章收到了大会入选通知。郑德荣很受鼓舞,每天坚持锻炼,想要站起来。每抬一次腿就是一身大汗,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练习,期待能够参会……

  5月3日,大会召开的前一天,92岁的郑德荣带着遗憾,永远地走了。

编辑:徐林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