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黑风暴侵袭和田地区墨玉县纺织工业园一期工地。受访者供图
北京援疆公司建成的一处工业厂房。许珠珠供图
6月23日,京和纺织厂里,佐日古丽·米尔布拉在工作。 京报集团记者 邓伟 摄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1997年3月,第一批北京援疆干部抵达和田,开启了京和携手、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大漠孤烟,西出阳关,21年来,千余名从北京来的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播撒了无数真情。在和田,他们21年如一日,早已把别人眼中的艰苦过成了日常;在和田,选出几名事迹突出的典型也并非易事,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了太多汗水和心血,故事多的讲不完。本报今明两天将刊发北京对口援建和田综述,为这些平凡的建设者而歌。
基础建设篇
荒滩戈壁建城市新貌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从北京到和田,尚没有直达的航班和火车,经乌鲁木齐中转,坐飞机到达和田需要八个多小时,而火车最快也需要70多个小时。但在这距北京如此遥远的边疆城市,北京印记却随处可见:和田市区的马路上,奔驰着与北京毫无二致的公交车,细看能看到车窗上有小条幅写着“北京市赠送”;路边的建筑有不少都印着天坛的图案,说明这些建筑物都是北京市援建的。
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和田市区马路平整,楼宇林立,乡村里也比记者想象的整洁有序,不乏设施完善的医院、学校。而这一切,全都离不开来自北京的援疆建筑公司的多年努力。
6月25日,在和田地区墨玉县一处在建的纺织工业园工地上,记者见到了这些身处一线的建设者们。在和田,平均每年有200多天的扬沙天气,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谚语:“一天要吃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干燥、扬沙、温差大等问题给施工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我们现在看到的和田,环境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回想起刚刚来和田的场景,一位已经来和田6个年头的老师傅告诉记者,“承建和田皮山农场棚户区改造工程时,那真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施工,除了胡杨树、骆驼刺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植被。进场初期,大家住在帐篷里,边搭临建边做放线、定位;晚上一场大风过后,帐篷刮飞,大家就‘望星空’睡觉,而且现场没有自来水,大家就自己动手挖井,挖出来的井水是咸的,越喝越渴,更别提洗澡和上网了……”而如今,和田市区已经“高楼林立”,破败的棚户也变成了崭新的住宅区,新建的公路四通八达,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虽然条件比几年前有了大幅改善,但是和田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还是让这些建设者们身体有些吃不消。因为北京承建的绝大多数项目是学校、医院、生产厂房等事关民生的工程,晚完工一天,百姓可能就没处看病、没处工作,所以工期往往非常紧张,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许文涛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工业园的工期压缩了将近一年,工人们一天大约只休息8个小时,甚至经常加班到深夜……”
既然条件如此艰苦,是什么支撑这些一线建设者们坚持到现在的呢?比起豪言壮语,技术员史成龙拥有更平凡却完美的答案。
1991年出生的小史2012年6月份就来到了和田,2013年4月份,和田墨玉县北京中学开建,“我看着这片土地从一片沼泽变成了十多万平方米的校园,有图书馆、食堂、篮球场、多媒体教室,在工程交付使用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来新校舍参观,看到他们开心的脸和满意的笑容,我能想象他们在这里好好念书的样子。当时我觉得作为北京援建者中普通的一员,真的很自豪。”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工程建设部部长、和田地区住建局副局长蔡晶介绍,自2010年新一轮援疆以来,北京为和田改善住房及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及体育硬件设施共计200余项,建设规模约2110万平方米,援助资金81亿余元。2017年底,北京援建的交钥匙项目和田市北京医院荣获全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