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改革逐渐深入 痛点难点犹存待解

2018-07-25 08:40:11 人民日报

  探索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强化激励作用

  2016年初,西南交通大学一项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科研人员绝大部分科技成果为职务性,根据专利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科研人员所在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的改革意在让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共享科技成果所有权,破除职务成果产权归属不明晰对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作价入股转化的制约。

  据了解,西南交通大学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一年后,已有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成立了9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张铭慎博士长期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他介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如果采取一次转让或许可的方式处置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收益分配明确,但要想作价入股转化,就涉及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因为是国有股,后续难以转让、交易。“成果虽然是科研人员做出来的,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样股权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张铭慎说。

  专家认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把后期股权奖励调整为前期知识产权奖励,能够给予职务发明人明确的知识产权预期,引导他们从立项、科研时就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可能性,从而产出更多有转化价值的技术成果。

  不过,肖尤丹认为,“科技成果所有权”概念并不确切,在我国法律体系下,所谓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实质上就是知识产权。他认为,“科技成果所有权”是政策文件中的习惯性称呼。过于关注“所有权”权利归属而不谈权利内容,不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强调所有权,就像无形中给科技成果加上了一道‘玻璃门’,强化了它的资产管理属性,反倒束缚住了科研人员手脚,也不利于保障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自主权,以及维护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肖尤丹说。

  原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处长吴寿仁认为,科技成果所有权问题比较复杂,直接关系到科研活动的活跃度、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应该是为了扫除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而不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添堵。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应围绕需求、贴近市场

  专家分析,技术专利转让和应用不足是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难以对接。科研人员过于关注专利的数量,而对市场应用重视不够,使得专利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很少。

  张铭慎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多集中在3—6年。通常而言,发明专利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比如通信领域往往需8—10年甚至更长。“专利维持时间较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专利技术水平总体上经济价值较低,转化可能性较差。”

  吴寿仁说,科技成果转化通常包括3个环节。源头上是科技成果的供给,后端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需求,中间要依靠中介,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他认为,很多时候,高校院所的研究一开始就没有面向市场需求,因此产出的技术成熟度不高,后续试验、开发成本高,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同时,我国企业接收消化技术成果能力较弱、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中间环节服务能力不足等,都影响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

  “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动力。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技术本身的适用性问题,不能片面认为突破性技术必定带来产业化成果。当前,我国不少科技成果距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我国既要针对‘卡脖子’技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也要着眼技术商业化,提高工程工艺水平。”张铭慎说。

  为引导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立足市场做研发,突破“产学研”脱节的瓶颈,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推行分类评价改革,探索建立以成果原始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考核机制上给予保障。

  专家表示,从源头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需要继续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营造有利于产生高技术水平和高经济价值成果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企业牵头、高校参与、地方服务的新型合作模式和新型科研机构,使科技成果从一开始就“围绕需求、贴近市场、服务产业”。

1 2 共2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访问中东非洲五国并出席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 专题

    李克强总理访问保加利亚、德国等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