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18日电 题:藏族医生索南巴久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 赵雅芳
“这是我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17日,听到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关于扩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项目审批通过的消息,索南巴久十分激动。他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扩建后,床位多了,医疗设备提升了,又能挽救更多的患儿。
36岁的索南巴久是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从医已有13年。2005年,刚从大学毕业的索南巴久被分到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工作。那时,被称为“哑科”的儿科是玉树州人民医院的冷门科室,接诊量少,“又苦又累、风险大”也让大多数医生对儿科“敬而远之”。索南巴久成了当时儿科唯一的一位男医生。
“13张床位经常住不满,有时一天里就有两三个患儿没了命。”面对当时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的接诊情况和救治能力,年轻的索南巴久十分愁苦,他不知该如何运用所学去治病救人,也为一个个小生命的逝去感到无助和难过。
他记得,很多次牧民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从上百公里外赶来医院,而医生却对病情束手无策,患儿家属也只能认命放弃。每次救治失败后,孩子被家属抱走了,但他整夜无法释怀,不停地反思,辗转难眠。困惑、自责,但没有好的救治方法,他仍然挽救不了任何一个危重患儿。
索南巴久说,过去,玉树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当地的医务人员很少能学到新的救治理念和救治方法,尤其像新生儿救治这样的新兴学科更是长期空白。老医生习惯沿用传统方法救治患者,但遇到新病症就无从下手。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让索南巴久看到了希望。2012年到2013年的两年间,青海省内及贵州、宁夏等地的儿科专家来到玉树,为当地基层医生现场讲授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救治方法。这次学习让索南巴久这样在高原上的医生第一次有了“新生儿救治理念”。
那次培训之后,索南巴久立刻投入新救治方法的学习,也萌生了建立新生儿救治体系的想法。“必须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如果我们有完善的救治设施设备,很多孩子就能存活下来!”
从2013年开始,索南巴久和同事着手谋划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连续三年里,他不断学习发达地区的治疗经验和救治模式,统计玉树州人民医院的新生儿死亡人数、分析病情和死亡原因、设想救治方案、设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草图……一沓一沓分析报告、一张张亲手绘制的设计草图见证了索南巴久的努力。
在对口支援玉树的北京市的帮助下,2017年3月9日,玉树州首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玉树州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当月就成功救治26名危重新生儿,很多过去治不了的早产低体重、呼吸发育不健全等危重患儿得到成功救治,让草原上的家庭又有了希望。
2017年10月4日,正值中秋之夜,玉树州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弃婴。为了积极抢救患病弃婴,医院开设绿色通道、垫付药费,让这名患儿入住了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作为主治医生的索南巴久,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医院整整守了一夜,时刻观察患儿的病情。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建成一年多来,成了玉树州儿科医生最强壮的臂膀,辅助医生成功挽救了432名危重新生儿。但因为床位不足、医疗设备不够完善,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今年,在北京市出资支持下,玉树州人民医院计划扩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升部分医疗设备。“能救活每一个患病的孩子,是我们儿科医生最大的梦想。”索南巴久说,现在医生有了救治能力,牧民老百姓不再像过去一样用迷信方式治病或是认命放弃,而是更相信医生,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也是他坚持这一事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