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大美新疆诠释新“山水经”(图)

2018-08-21 04:25:51 人民日报

  近日,阿克苏市长安社区农民阿曼古丽·依明(左二)正在赶制游客订制的工艺葫芦。

  李 强摄(人民视觉)

  8月2日清晨,载有730名游客的旅游专列“鄂博号”抵达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晚上开行、白天游玩、边走边停……”进入旅游旺季以来,天山南北游人如织,和谐稳定为新疆的旅游业带来滚滚红利:今年1至7月,新疆接待游客7833.51万人次,同比增长38.72%;旅游总消费1214.48亿元,同比增长40.72%。

  无限风光在路上

  大美新疆,风光无限。来自江苏、湖北的游客靳晓华、樊启才等4人首次到新疆游玩。他们飞抵乌鲁木齐会合后,随即开始7天的自驾游行程,先后经停奎屯、克拉玛依、布尔津、新源、伊宁等地,经独库公路穿越天山,一路游览了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等知名景区。

  “以前就听歌里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这次畅游新疆,一路景色特别美,真是无限风光在路上,让人流连忘返。”同行的朱岭高兴地说。

  “到新疆旅游,要有好身体,新疆美景太多,要经得起长途跋涉;要有空闲时间,新疆太大,至少要安排一周才行。”旅游达人陈强笑着说。

  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一条僻静的道路旁,一排整齐的庭院曲径通幽。庭院是徽派建筑,里面电视、空调、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乌尔禾区委书记薛宏舜介绍,他们立足于自身区位特点,努力以优质的服务、较低的价格,吸引长途跋涉的游客在此驻足停留。

  目前,自驾旅游、房车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温泉旅游、现代酒庄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在新疆各地发展迅速,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选择,更成为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如今,新疆首个自驾车营地、旅游综合体已在克拉玛依开建;奥特莱斯项目落户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现代酒庄旅游在石河子、奎屯、托克逊等地蓬勃兴起……

  全域旅游带动增收致富

  8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南疆喀什老城,发现景区已取消原来45元的门票,成为新疆首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免票不仅让游客消费热情更高,也激发了老城居民参与全域旅游的热情。有的居民把自家住房改建成独具特色的民宿,让游客体验浓浓的民族风情。在一个甜瓜摊前,摊主吾休尔·吾甫尔告诉记者,旺季每月纯收入能到1.3万元左右。

  在通往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路边的高山草甸上,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大二学生沙吾列·阿达勒告诉记者,她家里的3个毡房,夏季每月收入超过1万元,比两个哥哥的打工收入多一倍。“当天现宰的清炖羊肉,一公斤120元。”她一边帮妈妈熬制酸奶疙瘩,一边招呼往来的自驾游客人品尝民族特色食品。

  “我一直非常向往喀纳斯湖。这次一群朋友自驾游新疆,喀纳斯湖成为首选。”北京的贾先生一路驱车数千公里来到新疆,看到喀纳斯湖的那一刻,难掩激动。

  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现在旺季每天游客约2万人,吃、住、游等消费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布尔津县是前往喀纳斯景区的“前哨”,利用这一地域优势,以低门票、原生态、重保护、重人文等方式,将五彩滩景区打造成沿途必游景点。“下一步我们还准备申办5A级景区,拓展景区范围,增加吸引力。”景区负责人介绍,景区可以为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包括验票员、卫生员、景区表演人员等岗位,真正带动脱贫、实现增收致富。

  努力做到“未污染、先保护”

  “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在前往喀纳斯湖的公路边,一块公益广告牌,道出了当地对发展旅游、致富增收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认知。

  赛里木湖湖天一色,宛若仙境。“不让一滴污水进去,不让一片垃圾留下。”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主任刘庆告诉记者,他们秉持“还其自然”的理念,努力让湖泊恢复原貌,让草场保持自然。对于原有牧民,限牧后不仅按政策给予补贴,还有序引导他们依托旅游业增收。

  在赛里木湖边草甸的毡房里,牧民拿孜尔·卡得拜依和妻子端上酥油奶茶,热情地唠起增收致富经。“家里从2013年起就不放羊了,每年3个月的旅游旺季,能净赚3万元左右。”拿孜尔最近还加入了观光马车队,每天跑十来趟,一个月又有几千元的收入。管委会每年组织的那达慕大会、敖包赛马等活动,也为水源涵养地“禁牧不减收”蹚出了新路子。

  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挖掘文化内涵。在可可托海风景区,数十年前,科学家沿着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发现了可可托海三号矿脉,82种元素并存实属罕见。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付静告诉记者,阿勒泰地区党委组织部依托“三号矿脉”地质博物馆开展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很多人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学习。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红表示,只有正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可复制性,才能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努力做到“未污染,先保护”,把绿色旅游经济打造成支柱产业。(本报记者  杨明方  周人杰  黄福特)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