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明星资本化”:热潮之下隐藏乱象

2018-08-27 08:34:50 经济参考报

  明星是光环更是约束

  过去几年间,演艺界名人们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曾屡屡引发公众和业界的质疑。

  一是巨额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不少演员凭借持有大量公司股权身价暴涨,但巨额资金来源扑朔迷离,其收入合法性更引起公众质疑。

  二是是否构成“空壳收购”?成立不足两个月、注册资本金仅为200万元且未实缴到位的龙薇传媒,发起对万家文化的巨额收购,此等“空壳收购”,与依法合规的兼并收购行为相去甚远。

  三是是否存在利益输送?2015年9月,知名导演冯小刚成立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个人持股99%。但仅仅两个月后,东阳美拉70%股权被华谊兄弟斥资10.5亿元收购。这意味着这家实际资产1.36万元、负债1.91万元的公司估值高达15亿元。

  从某种角度观察,这一收购事件更像是一个不对等的“赌局”。按照当时双方签署的5年业绩承诺和补偿协议,东阳美拉2016年净利润不得低于1亿元,此后在上一年度基础上增加15%。若业绩未完成,则须用现金补足差额。照此计算,即使东阳美拉5年内没有任何收入,扣除现金补偿出让方仍可稳赚近3.76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对价支付还是业绩补偿承诺和奖励,这一收购事件都有悖于并购市场常规,存利益输送之嫌,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而言也极为不公。

  四是是否隐藏“洗钱”暗流?过去几年间,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引领,令影视产业迅速成为“风口”。但投入巨资拍摄的影片中,不少粗制滥造、票房惨淡,有的干脆销声匿迹。电视剧行业更被指“99%的公司不赚钱”。

  面临亏损风险,资本为何仍对影视行业趋之若鹜?有业内人士质疑,“天价片酬”、烂片泛滥的背后,极有可能是非法资金借投资影视作品之名,行“洗钱”之实。

  海外市场上,黑钱借道影视产业“洗白”的案例并不鲜见。在本土,也有影视公司实控人被举报通过设立私人公司大肆洗钱。

  早在2007年,知名导演尤小刚就曾公开发声,国内电视剧产量过大、浪费严重,要提防“洗钱的投资”。2013年导演李克龙也曾表示,有相当数量的电影投资者不是为了拍出高质量的电影,而是为了洗钱。

  “对方直接说,你随便花一两百万拍部电影,然后帮我走1000万元的账。剩下的钱要以票房或利润的名义返还给我。”李克龙说,这就是电影洗钱的一种方式,是在和法律“玩猫腻”。

  影视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理应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但“明星资本化”乃至“娱乐资本化”滋生的诸多乱象,同样值得关注。

  正如多位业界专家所言,演艺圈不是“法外之地”,明星也非“法外之人”。对于影视文化从业人员涉足资本运作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出台相应政策和自律准则进行规范。若涉嫌资本市场违法违规,一经查实应严肃处理,以维护行业积极正面的形象,维护资本市场公平有序的环境。

  身为公众人物的影视文化从业者,承担着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使命,也应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国法行规。若漠视甚至公然挑战法律底线,则难免成为影视文化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负面典型。从这个角度而言,“明星”是光环,更应当是约束。

1 2 共2页

编辑:夏赛赛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 专题

    晋江经验

  • 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