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吞吐量前十港口
中国占七席
偌大的码头装卸现场,吊车和自动导引运输车忙碌不停,一个个集装箱被准确无误地吊起和安放,操作控制中心里只有寥寥数人在用电脑指挥控制着这一切。
这是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日前参加部离退休部长党支部活动时,在全球单体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看到的场景。
洋山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崭新的里程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象征,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据统计,上海港已连续8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它的发展是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缩影。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有7席。其中,上海港以4030万标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分列第三、四、五位,广州港和青岛港分列第七、八位。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港口普遍受“压船压港”困扰。
原交通部部长 黄镇东:
改革开放前,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当时我在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工作。港口经常要组织疏港运输的‘会战’。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
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1985年国务院针对港口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对下放地方领导为主的港口实行以收抵支的“以港养港”政策、鼓励港口利用外资、引进先进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以提高港口装卸效率等。这些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
如今,中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乘坐飞机成了
“家常便饭”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参与者 高照人:
以前,坐飞机还真不是简单的事。1977年的夏天,我在部队当兵,看到搞通信车天线装备实验,有空军派来的直升机配合,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坐上了直升机,过了一把10分钟上天的飞机瘾,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领导派我到重庆执行任务,这才算是第一回坐上了民航客机,还是一架苏式安24螺旋桨飞机,尽管噪音很大,依旧好兴奋。虽然后来我又乘过三叉戟、麦道、空客、波音等许多型号客机,但都是公出。如果是个人掏腰包坐飞机,还是坐不起,是一个圆不了的梦。
而如今,坐飞机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机票的价格也是普通百姓所能接受的。乘飞机出行已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交通方式,尤其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更成了“家常便饭”。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用航空逐渐从一个军事化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
胡希捷说,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机队规模已经达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近700万公里,民航服务覆盖了全国88.5%的地级市和76.5%的县,并与国际上167个城市保持通航。2017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79万人次,位列世界第二,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由从属补充地位,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在作为一般交通工具的同时,航空运输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中东欧间航空旅客量超过85万人次,同比增长31.1%,航空运输市场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中国民航正在与中东欧国家携手搭建区域民心相通的空中之桥。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