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服务峰会,我有一种自豪感”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 康 赵 航 王伟伟
8月30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国际饭店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时,咨询台旁,房孝媛正在给一位外国记者做指引。
这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葡萄牙语专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是8月29日正式上岗的,主要工作是为参会记者提供城市采访预约、会议采访预约以及翻译等志愿服务。
“新闻中心为各国记者提供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3种语言的翻译服务。我是学葡萄牙语的,希望这次能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房孝媛说,新闻中心8月31日才正式运行,自己已经迫不及待想为参会记者服好务。
2.5公里外的首都大酒店,同为峰会志愿者的刘芊麟则已经提前感受到峰会来临前的热度。此次峰会,经过层层选拔,这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和同校的近80名志愿者一起被分配到了峰会注册组。注册组负责各国参会人员注册、证件领取等工作,大会前的这几天正是注册、取证的高峰期。
“这几天真忙啊,一天忙下来,同学们晚上坐上回校大巴车,基本是睡倒一大片。”刘芊麟告诉记者,注册组有来自四五所高校的学生志愿者,大家密切协作,一上岗就迅速进入状态。“装卡过程中,一些卡片有些锋利,稍不注意就会划伤手指。有位志愿者,手上粘了5个创可贴,还不愿意休息。”
这位“95后”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参与过其他大型主题展览等志愿活动。这次,感觉很不一样。“国际性论坛规格比较高,对我们要求更加严格,从培训的时间就能看出来,培训经历4天的集中培训和两天的岗位培训,学习密度非常大,培训涉及熟悉工作的流程、与国际友人交流注意事项等等。”
采访中,谈及参与志愿活动的心情,刘芊麟和记者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注册组有一位同学英语特别棒,8月28日下午,有一位国外代表来到注册中心,因为没有随行翻译,这位志愿者很快主动上前提供帮助。领证过程十分顺利,那位代表走之前,跟这位志愿者说,自己一下飞机就遇到很多语言不通的障碍,要是早点遇到志愿者就好了。
“这位志愿者和我们讲那个事情时,眼里都闪着亮光。觉得给这位国际友人,给我们国家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哪怕那么一丁儿点的帮助,都会特别满足。”刘芊麟说,“参与其中,服务峰会,我有一种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