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的初心
“妈妈从家门口为我装了一捧黄土”
古时读书人远游会带上一捧土,一防水土不服,二以寄相思。而这一捧土,成为内蒙古女孩党佳欣入学行囊中最特殊的一件行李。她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新生,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学离家前,妈妈从家门口为我装了一捧黄土。”临行前她的妈妈说,在外好好照顾自己,如果想家了,就看看这捧土。
▲党佳欣带来的一捧家乡的黄土 受访者供图
因为家庭并不富裕,党佳欣的行囊中并没有相机、平衡车等同龄孩子拥有的时兴设备,但她也并不觉得遗憾。“艰苦的生活环境让我更加努力,懂得奋斗的力量。我的行囊简单了些,但无论是妈妈的土还是我的成长经历,它们在我心里都是沉甸甸的,饱含着朴素的爱和希望。”
除了“新生”这个身份外,党佳欣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便是我国首届公费师范生。
在北师大6200名新生中有436人是首届公费师范生,他们不仅可以免交学费和住宿费,获得生活费补助,还可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转专业,在工作一学期后攻读在职研究生,履约时间也由之前的10年变为6年。
免交学费与住宿费减轻了党佳欣一家的负担。“家里经济困难,要供养两个女儿读书,爸妈的负担很重。”这位懂事的00后女孩,不仅知道父母的艰辛,更明白家乡教育的落后与不足。
“所以我选择了公费师范生,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想学成后回到家乡,将先进的知识与教育理念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
来到党佳欣的宿舍,记者看到她将妈妈为她装盛的一抔土放在了书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它,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这四年来要好好学习,不要忘记自己出发的地方,未来要学有所成回馈家乡。”
寄托未来的希望
行李箱里除了衣物,更多的是书籍
▲绿色通道里忙碌的背影 赵航 摄
8月底,贵州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一位女孩子安静地坐在窗边看书。到达北京后,这位女孩走向了清华园。她的行李箱里,除了衣物外,更多的是书籍。
今年夏天,一封制作精美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贵州天柱县大山沟里的一户侗族农民家中——坌处镇清华村侗族姑娘周博雅(化名)被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录取。一时间,这个名为“清华”的村落因为一位清华大学大学生而沸腾。
从桐乡走向北京,周博雅这一路并不容易。因为贫穷,每周只有五角钱的零用钱。“我知道我们家穷,但我接受我的家庭,并感谢我前面的人生经历。塑造一个人的不是贫穷,而是品格。”
火车走走停停,原本27小时就该到北京的行程,眼见已经晚了一个半小时。车厢里有人不耐烦地刷起了手机,而周博雅依旧镇定自若地读着书。“火车上很无聊,除了吃睡,就是看书,这时才有了一种要把自己照顾好的责任和离家的不舍。”
河北邯郸市永年区女孩郑紫馨(化名)与周博雅一样,书成了最特别也是最重要的行李。小时候父母双亡,郑紫馨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就读于永年区第一中学的这些年,除了奶奶,学校的老师更是将她像自家孩子一样看待。今年高考之后,为了给她送行,郑紫馨的老师带她去买了毛衣与秋装,同时送给她一本《道德经》。收拾行李时,她首先就将这本书装进了箱子。“这本书我现在还是读不太懂,但是我知道其中有许多道理会让我受益终身。我要带着它去上大学,带着它走向人生的每一个新阶段。”
贫困的是物质而非精神。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们,行囊也许简单了些,但这些指向未来的书,这些来自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爱,却为他们的人生装上了高飞的翅膀。正如周博雅所说:“贫穷限制不了我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