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施季安分享他开发的小软件“口算小工具”。供图
中新网上海9月17日电 (记者 许婧)提出“人工智能也要从娃娃抓起”的上海,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拥抱人工智能,踏入万物互联的“未来智能”红海。在17日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创新创业主题论坛上,四位在刚结束的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上脱颖而出的青少年和院士、科学家和CEO共话人工智能创业、人工智能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青少年和院士、科学家和CEO共话人工智能创业、人工智能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供图
年纪最小的分享者施季安只有10岁,他向观众介绍了自己开发的的小软件“口算小工具”。施季安透露,软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同桌练习口算,自己的梦想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更多的人。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学习,而它的前身应该是模仿。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模仿、控制入手,让我们离AI近一些,更近一些,正如我的这个小小的项目”。来自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朱铭浩介绍了自己的发明——“豆丁节拍器”项目。这是一款拍娃哄睡“神器”,减轻母亲带娃的辛劳。
目前,通过几次更新迭代,可以实现声控操作,达到哄婴儿入眠的效果。朱铭浩说,现在,语音识别技术越来越发达,接下来要多多学习,争取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豆丁拍打器”上,让它从哭声中识别婴儿情绪,更细致地安抚宝宝。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创新创业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供图
如今的上海,如施季安、朱铭浩一样有潜力走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申城各界也为他们铺设道路。今年,部分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内已经试行了Scratch编程培训、儿童机器人课程,“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机器人大赛吸引600多名高中生组成139支团队参加,今年4月,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沪发布,这也是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
随之引发的疑问是,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是否会打破现有教育模式,树立新的标准?AI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它将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
在当日“人工智能与教育”主题论坛中,流利说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林晖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会被取代吗?》的演讲。在他看来,要实现真正普世而且个性化教育,需要借助新的技术变革,这就是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不会完全替代老师,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老师的角色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主题论坛中,BrainCo创始人韩璧丞在题为《人机协同的未来》的发言中介绍了人工智能下一代技术:脑机接口。目前,用意志控制的假肢需要花费40万元左右,韩璧丞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一个价格便宜又好用的假肢。通过九年的努力,他们的发明让失去双手20多年的残疾人学会了书法。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改变了当下各行业的发展路径,也改变了大众生活。众多青年涌入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希望在AI的加持下突破传统行业束缚,建立一套新的生态体系。那么青年创业者如何突出重围,找准切入口?脉策数据联合创始人汤舸在题为《人工智能驱动创业》的演讲中称,人类未来怎么用技术解决危机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创业者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或者更“懒惰”的AI应用,但更需要的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人工智能,让人类充分了解世界的真相。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李凯作了名为“TheAIRevolution”的总结演讲,他说,最有影响力的科研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世界的认识,还能提出新问题,开辟新的科研领域,以及能使一个领域的科研人员重新考虑该领域的问题。
出席论坛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泽洲指出,发展人工智能,上海已有良好的基础,在数据、人才、产业和应用等核心要素上有着坚实的实践积累。去年11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智能上海”行动,面对全球城市的激烈竞争,要实现人工智能的抢滩登陆,离不开政府、企业和青少年一代的携手共进、接续奋斗。上海应做好青年人才工作,加强新兴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上海城市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当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宋依佳,中共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和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共同为“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揭牌。
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主办,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承办;上海市青联及其会员团体成员,以及来自全市的大中小学生代表近3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