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仿佛与丰富多彩的电影史相逢
难以忘怀的影像记忆(走过40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创作拍摄的电影《铁道卫士》中的道具火车,影片中很多火车疾驰的镜头,都是由它来完成的。
本报记者 孟海鹰摄
田华在长影博物馆《白毛女》剧照前回忆往事,感慨落泪。
孟昭东摄
编者按:金秋九月,长影博物馆迎来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的诸多新老影人。凝固的时光长廊上,大家穿越流金岁月,和回忆重逢,与历史相会。博物馆,是记录,也是传承。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电影的起点,也不能忘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探索与发展。
凝望剧照,满头白发的田华感慨万千,抬手拭泪:时间太快了。68年前,我22岁,饰演了白毛女!
“建馆的时候,很多老同志都当参谋,所以设计得特别仔细。”田华说,这博物馆好哇,是记录更是传承!不能忘记那时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在长春市南湖公园附近的黄金商圈红旗街上,坐落着长影旧址博物馆。
在博物馆门前,是一座近7米高的毛泽东主席像。1967年,毛主席像由长影人自行设计,自发组织建造。现在,常有游人在这拍照。
往里走,便是博物馆建筑群。“这是‘满映’的原貌,当时仿照德国‘乌发’电影制片厂设计,距今70多年。”工作人员说,这在当时是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从满映,到东影;从长制,到长影,博物馆浓缩了一部中国电影历史。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成为其文化侵略的工具。
1946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接管“满映”,成立东北电影公司,并于10月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1946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史称“长制”)成立,于1948年10月被东影接收。1955年2月,原文化部又将东影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成立长影集团。
长影建厂70多年来,共拍摄生产影片1100多部,译制外国影片1000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人才2000多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博物馆翔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并且存有不少珍贵的历史遗迹。比如在展柜里有袁牧之关于解放区及全国电影事业意见的报告手迹。“这份报告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性的文件。”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