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分类建立体系,划分不同类型保护地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同一个自然保护区部门割裂、多头管理、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保护管理效能不高,盲目建设和过度开发现象时有发生。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相关部门负责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海洋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管理职责划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当务之急是分类建立体系,划分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建立不同的体系。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系统总结我国自然保护的成功做法,既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推倒重来。过去已经建成的一套自然保护区体系,还得保持相对稳定,不能全部打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说。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多样,而且人口众多,分布也广,需要保护的区域大多有人居住,要保护好原住居民利益,既不能一迁了之,也不能任其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统一规划、重复遗漏、多头分治,管理不够有效,法制也不够健全,整个体系缺乏像国家公园这样的核心主体。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是任意划条红线、画个圈圈就能解决的。要深入细致研究自然生态的格局和内涵,在坚持自然保护主要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按照国情审慎决策,把事情办好。”沈国舫说,保护区划定要实事求是考虑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能过度追求数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剑平认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要尽快建立统一、规范、高效、自上而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规划和布局机制。
专家建议,加强法律保障,实施动态管理,实现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辩证统一
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比如,如何把握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尺度,如何理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关系等。这些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待摸索完善。
有专家认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离不开法律保障。“要建立统一、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修订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余振国说,每个国家公园至少有一个条例,出台配套法规和相关制度政策,制定各个保护地的责任清单、负面清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国家公园体制实行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系。对此,余振国建议,国家公园应该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其他的保护地可以由省级政府负责,接受国家公园管理局指导和监督。
国家公园是纳入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保护的禁止开发区域,为什么又允许开展游憩等人为活动?“这实际上是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保护,这主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来实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说,可以把国家公园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措施,发挥各功能区的主导功能。严格保护区要严格保护,传统利用区可以不纳入红线管理,但只能开展限制性利用。
“国家公园内功能区的设置和区划,应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富有弹性和特色。”沈国舫说。
国家公园不光要建,也要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建议,对国家公园实施动态管理,参照文化自然遗产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申报程序,定期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要亮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资质、摘牌。
目前,国家公园建设正有序推进。“我们要以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雪豹等旗舰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建立物种类型国家公园,要以三江源、祁连山、横断山、秦岭等重要地理单元为标志建立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公园,还要规划建立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世界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李春良表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最终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我们将集中力量在国家公园立法、制度体系、规划布局、事权划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资金保障、生态补偿、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积极研究和实践,全力确保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张鸿文表示。(本报记者 寇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