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特写:大山深处有大爱——西藏江达县山体滑坡灾害安置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刘东君
进入10月,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已是大雪纷纷、寒气袭人。因为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而导致家园被淹的江达县波罗乡群众,也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好在这个早到的“寒冬”并不缺少温暖。
临时家园的感恩话
波罗乡地处川藏交界藏曲河与金沙江交汇处,11日,波罗乡境内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涨,导致该乡部分房屋、农田被淹。在政府有力组织下,受灾群众迅速转移,在距离波罗乡政府约6公里的地方搭建起临时安置点。
记者翻越茫茫雪山,沿着悬崖峭壁,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来到了安置点。只见军绿色的帐篷错落有序,受灾群众有的在附近的草地上放牛,有的在烧水做饭。临时储备物资的帐篷里堆放着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物资。
72岁的热多村村民布格说:“这么大的灾难,群众没有一个伤亡的,这多亏党和政府及时组织转移。”村民达娃曲珍说:“群众转移后,政府很快帮忙搭建起了帐篷,送来吃的、喝的。没有党和政府,我们肯定很难渡过这次难关。”
据波罗乡乡长段旭明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帐篷99顶,安置有热多、波公、宁巴三个村67户、681名村民。在村民普杰的帐篷里,垫子、被子叠放得整整齐齐。当记者问生活有什么困难时,他说:“有困难可以找乡政府,干部马上就帮忙解决。我家里人多,被子不够,反映到乡政府,很快就送过来了。”
在临时教学区的帐篷边,晚饭前,波罗乡第一小学39名不同年级的学生整齐列队,唱起《歌唱祖国》。留守教师王嘉良说:“学校大部分师生已经安全转移到了附近的同普乡小学。这次政府组织的转移特别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灾面前有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突然而来的自然灾害,除了政府组织的救援,附近乡镇和各族群众也伸出了援手。
在乡上开超市的湖南籍老板宋杰斌看到乡干部的鞋子湿了,就主动把几双库存的棉鞋拿给他们。
在安置点的临时做饭点,记者碰到了来自云南的沈磊祥。去年他到波罗乡开了一家饭馆。灾害发生后,他也随之转移到了安置点,主动担起主厨任务,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波罗乡水电站项目部的段银明、高健等人也主动帮忙,和乡政府的藏族厨师共同组成了“临时炊事班”。
14日下午,记者恰好碰到波罗乡几位村民,骑着摩托车为安置点送来酥油、糌粑。俄彭村村委会主任扎格说:“困难时期,我们也想尽可能地出点力。”
安置点有3名孕妇。江达县人民医院专门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席彷到安置点驻守。席彷说:“灾区现在面临困难,需要我待多久,我就待多久。”
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从灾情发生,到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再到带领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西藏各级党委主动作为,细心安抚,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重拾信心。
波罗乡成立了两个临时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把39名党员组织起来,负责安置点的治安巡逻、物资发放、对外联络等。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分工协作,确保安置点生产生活有序。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等人监督物资发放,确保物资发放公平公正。
记者看到,基层党员干部冲在抢险安置一线,细心帮扶受灾群众,不少干部头发蓬乱,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江达县副县长杨筱斌、县政协副主席拉玛泽仁等人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波罗乡,组织群众转移,参与抢险救灾,几天来与灾区群众吃住在一起,没有离开过一刻。拉玛泽仁说:“灾难来临时,党员干部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绝不能掉链子。”
堰塞湖形成后,通往波罗乡的大桥被淹,道路阻隔。为此,西藏交通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牧场连续奋战36个小时,克服高原反应、酷寒、大雪等困难,抢通了进入波罗乡的便道。江达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扎西和施工人员一起工作,在便道抢通之前没有离开现场一步。他说:“关键时刻群众都会看党员干部是怎么做的。我们必须挺身而出,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