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
不“空巢”却“漂泊” “老漂族”内心五味杂陈
口音重、孤独感、思乡情结,几乎是每一位“老漂族”身上的标签。在他们身上,烙印着为子女奉献、付出的牺牲,也贴上了漂泊、老去的标签。
有儿孙在旁,不再是“空巢族”的“老漂族”,看似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但在这一所谓“现实幸福”背后,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20位有过“老漂”经历的老人,力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酸:融入障碍让他们成为“隐形人”
“辛酸、心酸”,让缺少朋友、想念故土、生活单调的“老漂族”,默默地咽下了对晚年异地生活的不适感。由于性格因素、环境影响,融入障碍阻断了一些“老漂族”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成为社区生活的“隐形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医保报销困难,一些“老漂族”甚至固执地不愿意去医院看病。
但并不是所有的“老漂族”都甘当“隐形人”。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老漂族”虽然在长沙生活时间不长,但他们主动学会融入、分享,一些做饭手艺不错的老人,常常与社区广场舞、晨练中结识的新朋友分享美食,也分享生活中的快乐,逐渐从异地生活中建起新的“生活圈”。
甜: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无可替代
调查中,一些“老漂族”对目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感觉幸福满满。
“跟随子女生活,一方面是帮忙照顾下一代,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今后养老。”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老漂族”坦言,随着孙辈一天天长大,他们也逐渐老去、一天天衰弱,也面临选择何种方式养老的考题。对他们来说,与其独自去养老机构,或是独自在家养老,他们更愿意在离子女不远的地方从容老去。
苦:沟通隔阂加剧他们的精神苦闷
在调查中,不少“老漂族”坦言,不同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沟通隔阂,加剧了他们在异地生活的苦闷。
鲁娭毑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家佛山,吃早茶是多年不变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亲朋好友倾吐心声的重要场合,“但‘漂’在长沙的9年里,这个习惯已经完全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早茶时间的交流也消失了。”
像鲁娭毑一样,李娭毑也吐槽道,并不是她不愿意融入本地生活,而是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在河南农村老家,李娭毑家的小院子门天天开着,经常会有乡亲前来串门,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洗洗晒晒,日子过得简单又快乐,“但住进儿子家的电梯房后,两年的‘漂生活’里,我基本上连左邻右舍的名字都不知道,大家每天都关门闭户,日子过得太沉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较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对“老漂族”来说,最大的思想阻碍来自固有的生活习惯。要改变数十年习惯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都需要时间。
辣:三代同堂易产生家庭矛盾
调查还显示,远离故土的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时,因为孙辈的教育、成长或是各自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从一定程度上加剧“老漂族”的心理不适感。
“最看不惯儿子和媳妇买买买、不合适又扔扔扔的习惯。”调查中,有老人吐槽,她每周都要帮儿子和媳妇接收5到8个快递,有时候快递收到后,儿子媳妇拆开不满意,要不就随手给她,要不就穿一次扔掉,“实在太浪费了”。
此外,家庭成员间的饮食习惯差异、个性差异等,也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