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到现实——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

2018-10-23 18:30:44 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10月23日电 题:港珠澳大桥从梦想到现实——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

  新华社记者 李滨彬、颜昊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伶仃洋上,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如一条巨龙静卧碧波,成为连通粤港澳三地、服务大湾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脉。

  此时此刻,两位大桥有缘人将被历史铭记——最早倡议兴建大桥的香港著名实业家、工程专家胡应湘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分处港珠澳大桥的东西两侧,今年83岁的胡应湘与61岁的林鸣共同眺望伸向海中的大桥。

  因为港珠澳大桥,来自香港的实业家和内地的传奇工程师有了人生中长达30多年的交集。他们说,港珠澳大桥在地理上连接着港澳和内地,也在精神和文化上成为三地居民的纽带,见证着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

  梦想中的大桥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实业家之一,工程师出身的胡应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珠三角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公路、沙角电厂等多个标志性项目。而他早期的一个梦想——一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足足让他等待了近40年。

  早在1983年,胡应湘就提出了《兴建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成为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修建设想和计划的第一人。根据他的设想,从珠海东岸上建桥连接伶仃洋上的两个天然岛屿,再伸延至香港最西面的浅水区,可以最短距离连接到香港。

  “当时内地方面对我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但港英政府持反对意见。因此,伶仃洋大桥的方案就被搁置了。”胡应湘说,这是当时的一大憾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林鸣在建设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座大桥——珠海大桥时听说了胡应湘的名字。“胡先生在内地投资了电厂和中国大酒店等多个项目,与我们专业最近的是广深高速公路和伶仃洋大桥的构想,很仰慕胡先生。”林鸣说。

  2006年,为了探讨双方合作投资建设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可能性,林鸣所在的中国交建派遣他带领专业团队专程来到香港拜访胡应湘。在位于湾仔合和中心的办公室里,林鸣第一次见到了胡应湘。

  2011年7月的一天,林鸣团队在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后暂住珠海,胡应湘前去拜访。同为工程师的两代人第二次见面。

  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年近八旬的胡应湘不顾舟车劳顿一大早便赶来,要与林鸣讨论潮汐发电的试验方案。林鸣颇为感慨:“胡老事业上早已功成名就,生活上衣食无忧,我除了感动,也受到了莫大的鞭策。”

  “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首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特别是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整个大桥工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外海沉管隧道,当今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隧道建设能力。担任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的林鸣说,岛隧工程从2005年开始准备,随后十多年一直在为解决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而奋斗。

  在工程筹备阶段,林鸣曾组织项目组到国外考察。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并开出了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林鸣说:“我们所建设的不仅仅是香港回归后的世纪工程,更是大国的经济宏图,我们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在林鸣的工作团队,中国的建设者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花了两年时间,不仅解决了外国人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攻克了世界深埋沉管隧道的一系列难题,成为世界上“深埋沉管结构设计”“深水深槽沉管安装”等技术的领头雁。

  提起岛隧工程的自主创新,林鸣并不轻松。“中国人第一次做,没有任何经验。每一点进步和突破对我们来说都是压力、风险、挑战和责任,伴随着无数个日夜煎熬。但能够参与这项世纪工程,是我们一生最自豪的事。”

  胡应湘对大桥岛隧工程评价颇高。“我去看过岛隧工程,林鸣团队的水平很高,建得很好!40年前,内地修桥的施工经验设计水平还不行,但现在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建设成本更低,非常有竞争力。”

1 2 共2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