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界的新玩法 高校的新机遇
“未来,世界各地奔腾的流水、呼啸的大风、普照的阳光等清洁能源,通过无数发电机转化为电能,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传输到世界各地。人们可以像分享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清洁能源。”在日前召开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大学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联合国、中国政府以及14个国家、40所高校、近80家企业和机构的400多位代表齐聚山东大学,共话未来世界能源大事。
当地球“发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汹涌而来时,世界能源界决定“换个活法”——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携新“游戏规则”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性组织,其制定的国际组织规则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通用规则。
由于国家电网、山东大学等国内机构在特高压等技术领域处于领跑地位,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这也意味着,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将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如何持续领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那么,这个论坛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有哪些启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为何拉高校“入伙”?在能源互联网的大棋局中,高校将扮演什么角色?还有哪些难题需要克服?
高校不是主角胜似主角
“纵观全球,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的一流大学都是世界各地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引擎,直接孕育了改变世界的一大批新理论和新技术。”高校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棋局中扮演何种角色?中国华能集团副总经理王文宗认为,“大学能够培养创新人才、诞生创新理论、产生创新技术,再通过创新企业的耕耘,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生产力的重大变革。”
“要发展全球能源互联事业,必须发挥高校在人才、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获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理念传播等方面的支撑。”山东大学电气学院副书记宋思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宋思利分析称,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大学联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全球智力资源,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战略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全球能源互联网高端智库;可以通过学生的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与课程合作建设等手段,培养具有全球能源观、全球环境观,掌握一定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的电气工程复合型人才,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学术交流、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全球能源互联网领域技术成果,有力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发挥大学在能源互联网中的独特作用,专家们还有更多建议。比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内高校应抓紧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等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各高校通过成立研究院的方式整合相关力量进行重点课题攻关;在学术交流上,各高校应积极开发与承担全球能源互联网相关的高级别学术大会与学术研讨会,统一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理念、繁荣全球能源互联网学术研究。
当前,一方面,我们的高校在努力提升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但另一方面,很多国际化组织缺少中国学者的声音。主导倡建国际组织是主导游戏规则和提升话语权的捷径。
实际上,三年来,从概念出现到后来的热议,再到形成国家文件,全球能源互联网无疑经历了一个快速爆发的过程。不同行业、各路机构、资本人才加速“入场”,万亿规模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火透半边天。然而,与能源互联网的热闹相比,当下国内高校的配套动作“稍显迟缓”,大部分并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这与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巨大规模和市场极不相配。
在这方面,山东大学的既有动作印证了国内高校追赶的努力。
机遇与挑战同在
加速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复合型电力人才紧缺是最大的挑战。
在国内率先设立“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工科特色班,这是山东大学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探索新工科在电气工程领域落地的务实一招。
按照目标,该特色班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能源观、全球环境观,掌握一定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既胜任电力能源企业传统业务,又具有国际业务拓展能力和引领潜力的复合型电气工程人才。以“国际化”“全球化”为底色的雄心壮志需要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
特色班按照“本科—硕士”一贯制培养理念设计培养方案,前3年培养阶段注重厚基础、理工文融合,后3年培养阶段注重国际化和技术专长。进入后3年培养阶段的优秀学生,原则上都具有海外实习、学习经历,其去向包括国际知名高校、中国企业海外研究院或海外大型施工现场等。
“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工科特色班保留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但对大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重塑;当前培养方案增加了11门特色课程,例如第二外语(法语)、“一带一路”国家宗教与文化、国际投资学、能源与地缘政治、能源与环境、全球能源互联网概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掌握电气工程核心知识基础上,培养人才以全球能源观、全球环境观为代表的电气工程职业大格局,以更大的视野看待和谋划自己的电力能源职业。
目前,山东大学已在2016级、2017级、2018级选拔优秀学生组建起三个年级特色班,并利用暑期学校开设了学术训练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前沿探索能力。在管理上,“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工科特色班被视为山东大学“崇新学堂”一部分,施行小班授课、个性化培养和导师制,学校也将对特色班学生的培养加大投入力度。
专家认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抓准时机,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这个领域领跑,创建出若干一流学科。
“希望我们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使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大学创新发展论坛成为一个问题导向型、目标引领型、创新驱动型的高端智库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创新服务能力,推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的表态代表着国内高校的普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