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旅客等乘港珠澳大桥的穿梭巴士前往香港。
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摄
一桥飞架三地。随着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各界翘首以盼的“1小时生活圈”也逐渐形成。多位专家学者指出,通过港珠澳大桥的联结,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人流、车流、物流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得到极大便利,经济“经脉”得以打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珠江口西岸城市迎来大机遇
多年来,受制于伶仃洋天堑相隔,香港与珠三角西翼的交通一直不是很顺畅,香港到珠海陆路需要3个多小时、水路1个多小时。这也让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等城市经济发展略逊于东岸的深圳、东莞等城市。而如今,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香港被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只要40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广州、佛山等地的陆路距离也大大缩短,大湾区城市群基本实现“1小时经济圈”目标。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蔡赤萌认为,这将给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发展架起一条“快速道”。“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服务业中外资投入金额就分别增加0.12%至0.17%。大桥的通车,初步估算可以让珠江口西岸城市增加600亿元至1000亿元人民币的GDP。”蔡赤萌如此预测。
“基建是加强协同发展的基础。”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也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打通区域经济动脉,有助吸纳人才,除连接珠江口东西岸,其影响还将辐射至整个珠三角,使得多个城市协同迈进。
“比如,在内地与香港加强创科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背景下,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珠江西岸的珠海、江门、中山工业产能会得到释放,香港则更多起到基础研究作用,并输送人才到区内其他城市,携手发展创科。”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说。
扩阔港澳未来几十年发展空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对粤港澳大湾区内“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兴奋不已。他说,香港过去发展集中于港岛,随着人口增长,地不够用,正是借助多条隧道将港岛同九龙、新界连通,扩阔发展边界。香港能有今日成就,与当时基建的远见密不可分。“如今大湾区内交通基建的作用也与其类似,将帮助香港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突破瓶颈。”
同时,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也让港澳之间第一次实现陆路直通,把两个自由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背靠内地的珠海增加了一条快捷通道。记者了解到,为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货物贸易中转站角色,澳门口岸管理区设置了大型物流设施,将极大提高物流运输和周转效率。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可以透过港珠澳大桥,更便捷地前往目的地,对澳门的经济、会展、商贸都有直接帮助。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副总监黄醒彪认为,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运营,大湾区将更加接近于成为一个整体,物流网络通达,高端人才自由流动,在“大”的同时真正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大湾区为平台,更多企业可加强联系,携手对外投资。”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不仅让珠江西岸企业进出口降低物流成本,更大大方便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人员往来。大量的人流、资金流涌入,将促进香港经济再次腾飞,尤其是旅游服务业、航空业等受益明显。”中山大学郑天祥教授分析说。
有利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有助开阔区内青年人的视野,改变他们对于大湾区的时空概念,缩短心理距离,模糊城市间区隔,带来更多机遇。”陈勇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更加成熟,释放的潜力只会更大。“有的青年错过了改革开放机遇,大湾区则绝不能再错过。”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把大湾区内各个城市所开设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拉入三地1小时通勤圈内,每个城市的各类人才都有更大机会互相进入其他创业者的视线。随着大桥的运作逐渐顺畅和高效,港澳青年既可以招徕大湾区各地人才在家创业,也可以走出去闯出一片天。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基建工程逐步完工,人们可以白天在港澳工作,晚上回湾区其他城市生活,反之亦可。”在洪为民看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正让大湾区变身成一个66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会。
“40年前,改革开放在广东起步。今天,‘1小时生活圈’让粤港澳同城化。”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执行主席霍启山认为,这是华南地区的新黄金时代。他建议粤港澳三地继续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从生活上消除彼此间的区隔,借助经济融合和社会交流,提升粤港澳民众特别是年轻新世代的身份认同和共融凝聚,让一个宜业、宜商、宜居、宜学、宜游的大湾区蓝图,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本报记者 汪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