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量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820756例。而在2016年底,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66万余例,2017年6月底,这一数字增加到72万余例,当年新确诊HIV感染者高达14万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福生表示,尽管中国艾滋病总体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依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威胁和挑战,特别是在一些群体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占比大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0104例,其中性传播占九成以上,达到了93.1%。
在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艾滋病发病率相差很大。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的数据为例,西南地区的艾滋病发病率相对较高。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报告的全人群艾滋病毒感染率约为0.05%,但云南、广西、新疆、四川、重庆等5个省区市的感染率均超过了0.1%,其中,四川省有4个县感染率超过1%。
以广西为例,2015年全区每10万人中有13.25人为新发艾滋病患者,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现住址为广西的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为80480例,达到同时期全国总病例的一成左右。在2017年1月~10月新发病例中,97%为性途径传播。
艾滋病传播方式分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随着国家加大管控和监测力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性传播已经成为各地艾滋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在艾滋病一类疫情省份贵州省,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省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例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占90.8%。
预防感染是攻克重点
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王建军表示,艾滋病防治有赖科学研究引领,攻克艾滋病最终依靠科技进步。我国自“十一五”实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和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国产化、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早期抗病毒治疗措施、基于互联网的高危人群综合干预策略、抗病毒治疗药品国产化等。
尽管各国都在艾滋病治疗上发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绩,但是距离攻克艾滋病依然遥远。对此,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罗伯特·盖洛就表示,尽管目前人类在艾滋病检测等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预防性疫苗和治愈性药物研发仍未突破。未来,预防感染和消除艾滋病病毒,仍将是攻克重点。
目前,艾滋病的治疗虽然并无特效的病因疗法,但总体治疗原则已经存在,如抗感染、抗肿瘤、杀灭或抑制HIV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机能。通过治疗,已经有HIV感染者存活超过20年。现阶段,对于艾滋病患者,一般来说是最大限度和持久地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表示,通过接受恰当的治疗,HIV感染者的寿命可达到与普通人群相近的水平。与此同时,患者也将面临更多与年龄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风险,这意味着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优先考虑如何帮助HIV患者保持长期健康。
强化预防为主
王建军坦言,3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和治愈性药物研发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缺乏控制性传播更有效的综合防控手段。我国仍需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综合干预的实效性、检测咨询的可及性和感染者随访服务的规范性,全面落实血液筛查核酸检测、预防母婴传播、救治救助政策和社会组织培育引导,并强化预防为主。
在输血、母婴这两大传播渠道上,卫生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表示,目前,中国经输血传播感染艾滋病病例已接近零报告水平,实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全覆盖,阿片类物质成瘾者500人以上县区全覆盖。到2017年底,我国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率分别为80.4%、4.9%、0.68%、0.03%。针对偏远乡镇,已经基本实现艾滋病检测不出乡、抗病毒治疗不出县。
与输血、母婴渠道得到有效控制相对的是,随着都市年轻人越来越开放的生活态度,性传播风险依然较高,许多年轻人在性生活时保护和预防意识差,初时“禁果”的同时,却付出了一生的惨重代价。
王福生表示,2017年,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哨点监测感染率为7.3%,东中部省份及大中城市报告病例以此为主,凸显对这个特殊群体艾滋病防控的困境。卫生部门的数据也显示,在同样的地理区域内,以2015年的数据为比较,北京、天津的艾滋病发病率,就高于周边的河北省,其中北京市是河北省的3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