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彻查、反腐“拍蝇”,坚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及其“保护伞”
“参加纪检监察工作11年来,我还是头一次见一个案子移送4名省管干部。”回忆起办理“小四毛”服刑减刑期间相关人员涉嫌违纪违法一案,专案组成员李颖南满是感慨。
“小四毛”,本名任爱军,是山西太原一名臭名昭著的“黑老大”。早在2003年,任爱军就曾因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绑架罪等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出人意料的是,任爱军经多次减刑于2013年6月刑满释放。一个劣迹斑斑的黑恶势力头目,如何在短短10年间便从无期徒刑变为减刑释放?是谁在背后保护“小四毛”?
专案组认真分析研判,攻坚克难办案。最终,一个牵出90名公职人员,处分4名省管干部,违法违纪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大案成功告破。
实践证明,黑恶势力之所以能够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多年,与“保护伞”的纵容包庇密不可分。而“保护伞”之所以存在,根子在于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惩治不力、疏于监管、失职渎职,党组织软弱涣散、履责不力,没有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和扫黑除恶主体责任。
今年2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意见》,把专项斗争纳入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内容,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制定了相关方案、意见,推广“一案三查”、领导联点包案等制度,加强执纪问责,推动地方党委落实深挖彻查“保护伞”主体责任。截至11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1829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288人、移送司法机关1649人。通过深挖彻查“保护伞”,进一步清除了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净化了党风政风,崇法尚德、扶正祛邪的正气更加充盈。
筑牢堤坝、夯实基础,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土壤
在广州市黄埔区刘村,8000多名本地户籍人口和3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得和谐安宁。然而就在几年前,刘村存在着一个成员众多、为祸一方的农村涉黑犯罪集团,而这股黑恶势力的头目,竟然是一名基层干部——刘村社区居委会原党委书记刘永添。
今年8月,这股黑恶势力被绳之以法,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判处主犯刘永添有期徒刑二十年;其他53名团伙成员分别被判处二十年至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消息传来,刘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治理缺乏足够的政治指引、组织保障和社会支持,黑恶势力就有滋生蔓延的空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正是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
——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县乡两级党委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逐一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整顿方案,采取调整撤换、选派等办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严格规范村“两委”换届选举,落实县级联审机制。严格人选标准、严格资格审查,在全国建立组织、民政、纪检监察、公检法等相关单位参与的村干部候选人联审机制。
——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与涉黑涉恶、黄赌毒等不法行为作斗争。
截至10月底,全国共排查整顿5.1万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查处的1141名涉黑涉恶村干部及时撤换。对今年基层“两委”换届的10个省区市取消了5.1万名不符合条件的人选资格,村“两委”换届秩序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效发挥。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导工作方案》。7月至9月,第一轮10个中央督导组进驻期间,10个省市就打掉涉黑组织96个,有1386人投案自首,推动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791起,党纪政务处分572人。根据部署,2019年中央将组织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督导,并力争在上半年对所有省份实现全覆盖,并适时开展“回头看”,助力建立完善扫黑除恶的长效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向纵深发展。(本报记者 倪 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