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王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1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是实施《长城保护条例》的重要进展。
规划阐释了长城价值和长城精神,提出规划核心是长城价值的保护展示,规划目标是长城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的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的重点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刘玉珠说,“规划强调协调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的关系,二是分级管理与分类保护的关系,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四是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的关系。”
近年来,在长城修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度修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此,宋新潮说,此次规划提出了将来保护长城的要求:一是坚持价值优先,既有长城的总体价值内涵,也有每一段、每一个点的具体价值及其载体。二是坚持预防为主,而不是过多去干预,尽可能按原状保护。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对砖石长城、土长城、建筑形态保存较好的长城,进行分类保护。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按照《长城保护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文物局出台了《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督促指导地处偏远、没有利用单位的长城段落所在的当地政府或者其他文物主管部门要聘请当地群众担任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并对长城保护员给予适当的补助。经过统计,目前全国已有长城保护员超过3000人,各省份长城基本实现了保护员全覆盖。但由于未能得到地方财政的足够支持,兼职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问题特别突出。刘玉珠说,推动全民参与保护长城,是提升长城保护水平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长城的保护。
如何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目前,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国际交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长城这一巨大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介绍保护经验,向世界推广长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