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 冬春季是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近日表示,流感作为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每个冬春季都会出现流行高峰,只是流行的时间长短、峰值有所不同。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流感活动高峰期,南方省份升高趋势趋缓,北方省份处于平台期。根据专家综合分析,我国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将低于上一流行季水平,未来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放寒假,流感聚集性疫情将逐渐减少,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疫情也将持续下降。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介绍,不同于去年,今年的流感类型,甲流占比达到80%到90%。他特别强调,很多人对流感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流感绝对不是普通感冒的一种,不同于普通感冒仅仅是对呼吸系统的破坏,流感病毒的入侵会导致更多的身体损害。”他以甲型流感为例称,流感病毒会引起患者的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更会令小于5岁的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易于出现重症并发症,其中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包括近期报道的急性坏死性脑病)、心脏损害、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并存在一定的病死率。
他同时指出,流感起病急、易传染,但只有部分重症的流感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多数流感患者,只是表现为轻症,是可防可治的。
很多人都认为感冒就是流感,对此,全国流行性感冒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北京市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说,感冒中医称“伤风”,其主要病原体有鼻病毒,常易合并细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经5~7天可自愈。
而流感是人感染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与“感冒、普通感冒”的病因不同,不是同一种疾病,更不能将两者混淆。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易变,因此,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会有不同的流感病毒,早期治疗是关键,戴口罩、洗手是常规的预防方法。流感预防要关注儿童、高龄、孕妇、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
中医千年的积淀,早在《黄帝内经》时期,流感就以“伤寒”为诊断。而《难经五十八难》提出“伤寒”五种分类方法:“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而《周礼》提出了“疫病”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到不同于一般的“伤风、感冒”,是一种具有一定传染性,容易造成流行,发热头痛为主表现的疾病。
具体而言,流感病毒有甲型和乙型俩兄弟。它们又有四个化身: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中毒性。单纯型流感主要使人发热、头疼,有时呼吸道症状可以轻微,病程常常5~7天自限。但是,在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中可表现为非单纯性,如肺炎型、中毒型。临床上出现肺炎、休克、中毒性心肌炎、脑-肝脂肪变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差,需要在36-48小时内抓紧看医生。
非单纯型流感一般有以下特点:1.高烧,>38.5℃,不易消退,或者退烧后2小时,再次发热。2.发冷,手脚冰凉。3.眼睛有血丝(结膜充血)。4.表情淡漠,不爱说话。5.食欲不振,可以有恶心、呕吐、腹泻。6.可能有胸闷。7.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快速CRP多显示略高或者正常。
刘清泉认为,现代西医认为“流感病毒”的感染、天气寒温的变化、工作生活的劳累等是流感发病的关键因素,与中医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为诱因夹杂疫戾毒邪的发病认识是一致。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流感的发生与病毒有关,更与正气虚相关,因此,发病季节,不集聚,保护好正气才能更好预防。
今冬气候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内有积热、外感风寒引起高热不退,表现为表寒里热以发热、咳嗽、咽痛,并兼有恶寒、肌肉酸痛、头痛等。发烧一般持续5天左右。
刘清泉建议,流感的科学规范治疗是关键,切忌滥用抗生素和输液治疗。如果不幸中招流感,需先去医院筛查甲型、乙型流感病毒;一旦诊断明确,尽早(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开始服用奥司他韦治疗,也可以口服清热解毒中成药物。
在及时就诊并正确隔离的同时,也可用白萝卜煮汤或放些葱白等辅助治疗,不仅增加疗效,更能保持“正气”。体质较强的儿童,可以在大椎穴刮痧退热,体质较弱的儿童则不宜使用。能否使用这类中医外治法,需遵医嘱。针对小儿的高热,若发烧期长,不要盲目使用退热方法,特别是不能盲目追求捂汗、出汗,否则易损伤正气。
针对人们关心的流感预防问题,刘清泉给出几点建议,首先,由于气温变化快,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暖防寒。保持房间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常洗手,佩戴口罩。其次,由于冬季人们喜爱进补,容易产生积热内存,很容易诱发流感,因此建议清淡饮食,不宜过度温补。再次,要注意劳逸结合。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爱熬夜,不运动,抗病能力弱,更容易被流感病毒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休息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