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 为生态文明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19-02-15 03:12:39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叶子)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情况。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其中,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彰显。

  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数量大增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2018年1月至12月,在刑事检察领域,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9470件15095人,起诉26287件42195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张志杰说,2018年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的整体发展态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快速发展。

  从检察机关批捕起诉环节来看,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批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人数和起诉人数比2017年分别上升了51.5%和21%;从刑事犯罪案件的罪名来看,主要集中在滥伐林木犯罪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这两类;另外,非法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上升迅猛,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批捕非法采矿案件人数和案件数比2017年分别上升了190%和145%。

  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独具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设置了诉前程序,即由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主动整改,如果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还未履行职责,检察机关将起诉到法院。

  张雪樵表示,中国检察公益诉讼能够解决公地治理的世界性难题。在公益诉讼案件领域,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类案件59312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53521件,经诉前程序行政机关整改率达到97%,提起相关民事公益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732件。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表示,97%的案子通过诉前程序结案,虽然没有起诉,但实际上起到了维护环境公益的效果。“我们检察机关通过办案,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就会与行政机关形成合力,这是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独创之处,是它生命力彰显的地方,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公益诉讼制度最本质的特色。”别涛说。

  积极自愿履行生态修复可从宽处理

  2018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刑诉法第15条明确规定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发布会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中的从宽处理进行了回应。

  张志杰表示,检察机关在办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中,把生态修复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悔罪的表现。对积极自愿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查逮捕阶段可以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确需提起公诉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从轻量刑的建议。

  “我们惩罚犯罪,目的不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简单的刑事处罚,而是修复社会关系,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张志杰说。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策划“春暖花开”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