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和老龄用品有效供给不足 老年人药品保健品市场乱象频出
谁来满足亿万“银发族”对美好生活期待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9亿,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银发浪潮来袭,然而老年消费市场似乎还有些“措手不及”:养老服务和老龄用品有效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
如何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他们共享新时代的改革红利?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解决“银发族”消费难题,急需优化涉老产业顶层设计,建立老年人口综合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和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动态监测系统,在摸清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细分老年消费市场,分类推进老龄产业,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消费活力。
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不了“刚需”
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但在养老市场,老年人往往难以买到称心的老龄用品,老年文化用品、老年日用品的种类尤为不足,即便在大城市的繁华街市中,售卖老年用品的专门商店也寥寥无几。
“日本的老龄用品有4万多种,而我国只有2000多种。”全国老龄办负责人说,这与我国世界制造大国、人口大国尤其是老年人口大国的国情不太相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水平提升。
针对老年人的切身需要,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鼓励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开发出智能拐杖、智能轮椅、智能浴缸等生活辅助工具和智能病床等护理工具,数量大、分类细、品种全、针对性强、舒适度高。
反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的我国,老龄用品企业普遍欠缺精准定位和基础研究,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明显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此外,老年人药品保健品市场乱象频出,多个消费领域利用老年人的追求健康长寿心理和信息不对称劣势,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甚至进行诈骗,使不少老年人身心遭受严重伤害。
而作为老年人的核心消费需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更是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刚需”。
我国高龄、空巢、失能、独居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对照护服务需求快速增加。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龄、失能老人分别为3000多万和4000多万,据测算到2030年将分别增至4000多万和6000多万。然而,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有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合计仅有746.4万张。
总量不足的同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不足现象也十分突出。专家认为,现有养老服务市场高端有余、中端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介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呈“哑铃形”——要么条件很好收费很高,要么设施简陋、服务质量不高但价格较低,分别满足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需求,而大量消费能力较强的中间人群却缺乏所需的养老机构。
不仅如此,公办养老院市场挤占效应明显,消费水平决定了“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的矛盾长期并存;同时,大量社区尚无法提供上门看病、做家务及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老龄用品种类少、同质化严重、市场定位模糊、秩序混乱,根本原因则在于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老年人消费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市场监管有待完善。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根源在哪儿?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随着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等新趋势出现,家庭养老更加困难,养老院供不应求状况更加突出。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曹炳良认为,在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叠加冲击下,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功能将日益弱化。
二是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玻璃门”现象依然存在,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缺乏启动资金、供地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
三是一些社会办养老机构投资具有盲目性。王莉莉认为,很多养老机构照搬国外模式或一窝蜂地开发高端养老服务,并未根据我国老年人实际需求开发服务产品。
专家表示,由于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存在差异,老年人消费需求具有特殊性、差异性特点。然而,“老年人的购买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不高”这种刻板印象,让不少厂家不愿针对老年消费群体专门设计产品,更不要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高科技产品和应用软件。即便是看重这一市场的企业,也对老年消费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配套服务等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消费受到抑制,老年人消费规模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相比增速缓慢。全国老龄办“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10-2014年间我国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加11.88%和75.88%,与同期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幅48.23%和91.35%差距较大。专家认为,老年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摸清细分需求 分类推进老龄产业
专家认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2亿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要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有效激活老年消费,同时还要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根据不同需求,分类推进老龄产业。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王莉莉等专家表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当务之急,是要优化涉老产业顶层设计,率先建立老年人口综合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和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动态监测系统,分析掌握老年人口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知道老年人要什么、缺什么。
对于养老服务“刚需”群体,应以长期照护保险为基础,着力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尤其是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制度性保障,重视制度供给的系统性、有效性,克服部门化、碎片化。
同时,专家认为,应细分老年消费市场,积极培育老年人用得上的产品和服务。不让互联网时代落下一个老年人,就要支持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增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老年产品和服务。
针对老龄产业整体滞后的形势,王莉莉认为,应分类推进老龄产业,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尤其要研究制定包括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质量框架,优先建立急需的行业规范和产业标准,防止养老服务“双轨制”。
同时,积极实施“养老+”战略,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老年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老龄产业集群。
专家同时表示,还应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老年人生活圈”,合理引导老年人健康理性消费,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更加严格的老年消费市场激励惩罚机制。
此外,可支持具有国际比较优势领域的涉老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开展互利共赢的多领域国际合作,引导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健康养老服务、金融保险、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涉老关联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老龄产业(品)研发中心。(记者 陈芳 田晓航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