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黄钰钦)当地时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中国大熊猫“丁丁”和“如意”正式落户莫斯科动物园。习近平指出,此举“相信将为俄罗斯人民特别是小朋友们带来欢乐,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佳话”。
早在1957年,中国政府就将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赠送出的第一对熊猫。跨越半个多世纪后,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的熊猫再次落户莫斯科动物园,多名公共外交领域专家指出,“熊猫外交”见证了中国外交路线走势图。
“‘熊猫外交’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均受到国际社会大量关注。”中国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雪飞表示。1957年,前苏联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新中国赠送大熊猫的国家,其中“碛碛”后来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上大熊猫的原型,被誉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熊猫”。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两国直接对话的历史。在尼克松总统返回美国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将一对熊猫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华盛顿邮报》破天荒地使用一连串象声词作为标题进行报道——“Awwwwwwww,They’reCute”(译为:啊,它们太可爱了!)。
陈雪飞指出,以动物为媒介的礼物外交由于直接面向大众,因此发挥了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随着中美关系融冰,“熊猫外交”范围逐渐扩大,从1957年到1982年,先后有20余只大熊猫被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等9个国家。
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政府宣布停止向外国无偿赠送熊猫,“熊猫外交”的形式也由“赠送”变为“租借”。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新利表示,“租借”的形式弥补了“赠送”后缺乏后续交流的缺陷,为中外交流建立了长期沟通渠道。
彼时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展开,中国开始拥抱世界。在海外许多国家的热情邀请下,中国先后组织了数十次“大熊猫访问团”出访各国,并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向美国短期租借一对大熊猫助阵奥运。
时间跨入新世纪之后,“熊猫外交”由赠送、租借转变为合作研究。截至2017年10月,中国与全球12个国家的14个动物园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共有40只中国籍大熊猫生活在海外。
分析人士指出,新时期的“熊猫外交”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完成。前者通过与海外专业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大熊猫直接面对海外公众,赢得海外公众好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表示,熊猫温和柔软的形象让人有亲近感,更容易让国际社会理解,有效地转化了外国公众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
间接的“熊猫外交”则指中国政府通过保护大熊猫赢得全球声誉。陈雪飞指出,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需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国际议题上发声,中国在熊猫保护上的经验有利于阐述在相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6年9月4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大熊猫从“濒危”变成“易危”,同时充分肯定中国政府在动物保护上作出的努力。
“熊猫外交”一路走来,见证中国由逐渐拥抱世界到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历程。谈及“熊猫外交”经验对于当下国际社会的借鉴意义,赵新利指出,“熊猫黑白分明,大家看到的却是憨态可掬。在国际关系中,面对竞争对立,也应看到合作空间。在‘黑白’之中,也有和合之道。”(完)